摘要:目的:探討絕經后發生陰道出血的年齡、絕經年限、子宮內膜病理類型及其之間的關系。
方法:通過對78例絕經后又發生出血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對比,計算出各種原因所占的比例。
結果:最常見的原因為子宮內膜呈單純性增生反應27例(34.6%),老年性子宮內膜炎18例(23.1%),不典型增生和子宮內膜癌共5例(6.4%)。
結論:多種原因引起子宮出血,其機制各有不同。子宮內膜癌并不是絕經后陰道出血主要原因,但占一定比例,提示臨床上發現絕經后又發生陰道出血的病例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絕經 陰道出血 子宮內膜 臨床病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20-01
絕經后陰道出血是老年婦女常見癥狀之一,病因很多。分段刮宮并進行病理檢查是準確判斷病因的有效手段。為探討絕經后陰道出血病因及發病機制,我院收集2002年~2008年因絕經后又發生出血的活檢標本78例,對其進行臨床病理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78例患者平均年齡56.2歲,年齡49~75歲。絕經期8個月~25年,出現子宮出血癥狀4d~2年。多數為規則,共66例,占84.6%;少量出血,白帶帶血絲或接觸性出血,少量病例多于月經量,共12例,占15.4%。
1.2 方法。全部標本均采用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常規切片4~6μm,蘇木素-伊紅染色。光鏡觀察少數病例有特殊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如PAS、網染、PR、ER、Keratin、vimintin、CEA等。
1.3 統計學處理。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采用描述分析、方差分析和X2檢驗進行數據統計,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發病情況。歷年PMB中惡性腫瘤病檢數43例。2001年、2002年各2例,2003、2004年各4例,2005年6例,2006年5例,2007年9例,2008年4例,2009、2010年各2例,2011年3例;其中2001至2007年有32例,且逐年增加,除外陰癌1例和原發性輸卵管癌1例外,均為宮頸、子宮內膜癌。2008至2011年惡性腫瘤病檢數明顯下降,均為宮頸、子宮內膜癌。43例惡性腫瘤中,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5.5歲,絕經至初次平均間隔11.59年;135例良性病變中,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57.31歲,絕經至初次PMB平均間隔9.45年,非器質性因素出血多在絕經后5年內。
2.2 病理資料。PMB病因多種多樣,其中非器質性因素所占比例最大,為49.29%,其次為良性病變占38.46%,惡性腫瘤所占比例最小,為12.25%。
3 討論
3.1 婦女大多數從44~54歲進入絕經期,平均年齡49.5歲,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低下,無孕激素分泌,子宮內膜萎縮。在病理組織學上有兩種形態,即單純萎縮和囊性萎縮[1]。這兩種不同形態變化,一般認為與末次月經周期是有排卵月經還是無排卵月經有關,如有排卵,內膜呈單純性萎縮;如無排卵,內膜為腺囊型增生過長,絕經后可將其腺體大小不一的形態保留下來而成為囊性萎縮。本文統計有近52%的患者是絕經距陰道出血時間1~5年來診,且都能及時得到診治而不致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文獻報道隨著婦科腫瘤普查工作的開展,由惡性腫瘤所致的PMB病例逐年減至11%~17%(國外)和42%~45%(國內)。本院2001年前惡生腫瘤病檢數較高,2002至2005年逐漸下降,也與我地區普遍開展的女性普查有較大的關系。這表明要加強圍絕經期保健工作,在做好普及科學知識,定期婦科體檢和防癌普查同時,特別對PMB要提高警惕,及時進行專科的檢查,做出正確的病因診斷是非常必要的。
3.2 PMB診斷。①應采取現有的各種檢查手段,如細胞學、分段病理、B型超聲、陰道鏡、宮腔鏡、腹腔鏡及內分泌學及剖腹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以期作出正確診斷。本文有1例原發性輸卵管癌患者,52歲,絕經11年陰道排出血性液體2個月余來診,宮頸刮片1級,B超檢查在子宮左側方有一小暗區;分段診刮,子宮頸管未刮出組織,子宮腔內有內膜少許,病檢報告為增長期宮內膜。臨床仍懷疑為子宮內膜癌而作剖腹探查,手術觀察和病理檢查證實為左側原發性輸卵管癌,經全子宮加雙側附件摘除術和化療,患者至今存活。②近年來,國外診斷PMB出血原因正向組織學和細胞學微量技術發展,特別在子宮出血的診斷中,采取多項技術聯用,尤其是宮腔鏡、活組織檢查聯合應用使診斷的靈敏度高達98%。由于分段診斷性刮宮10%~35%的宮腔內病變被遺漏,國內有作者建議有條件的醫院,對PMB患者應作宮腔鏡檢查,其不僅可以彌補診斷性刮宮易于疏漏的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癌和癌前病變;還可對某些PMB常見的出血原因進行及時診斷。同時也能在電視監視下進行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息肉和有蒂黏膜下肌瘤摘除治療。③病理檢查對PMB診斷有決定意義。當PMB患者來診時,應盡早進行細胞學及組織學診斷,即使病理檢查無異常,也要注意隨訪。④臨床醫師和病理科醫師在診治PMB患者中,應緊密合作,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臨床醫師應盡可能提供詳盡病史,特別是臨床和病理結論方面有分歧時尤為必要。同樣,病理科醫師對一些較疑難的病例,在形態學診斷無肯定把握時,也應主動與臨床醫師取得合作,以便進一步確診。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18
[2] 王麗君.絕經后陰道出血256例的病因分析[J].現代醫學,2011(01)
[3] 喬志華.絕經后陰道出血9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9)
[4] 杜金娥.絕經后陰道出血97例病因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0(07)
[5] 王超,胡麗娜.子宮內膜癌發病的相關因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1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