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系統康復鍛煉對膝關節鏡術后患者的療效觀察。
方法:將80例行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鍛煉指導,觀察組實施系統康復鍛煉,半年后進行療效比較。
結果: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0.0%與65.0%,P<0.01)。
結論:系統康復鍛煉對膝關節鏡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膝關節鏡術 系統康復鍛煉 觀察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25-01
膝關節鏡手術具有直觀、精確、創傷小、恢復快,檢查和治療同時進行的優點而深受歡迎[1]。對我院近三年的80例行膝關節鏡下治療,并輔以系統康復鍛煉取得良好的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9年06月至2012年05月共收治80例行膝關節鏡下治療的患者,40例半月板損傷,27例為骨性關節炎,13例為付韌帶、交叉韌帶損傷。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在20-58歲。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人。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功能鍛煉指導。即術后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患肢的伸膝活動,逐漸的直腿抬高練習和膝關節的屈曲等活動。
觀察組實施系統化的康復鍛煉訓練方案,包括康復知識的宣教,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平衡功能,本體感覺訓練等。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了解康復訓練的方法和程序。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指導患者行足趾、踝、膝關節伸屈、股四頭肌收縮,直腿抬高及雙下肢蹬腿訓練等。
1.2.2 術后。鍛煉方法:①患者術后6小時,麻醉消失后,指導患者床上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每次30-40min,每日3-4次。②術后一天開始做等張運動,即坐起,對抗小腿重力,伸膝關節屈曲伸直練習,不宜超過90°。③第三天開始將對側小腿壓在患肢的踝部,以增加練習的阻力,練習強度每次30-40分鐘,每日3-4次。④術后三天開始CPM機被動鍛煉膝關節功能,關節伸屈0°-15°,每次30-60分鐘,每日1-2次,每天增加屈膝50-100次,循序漸進。⑤術后第四天開始負重行走,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⑥加強下肢平衡功能、本體感覺訓練。半蹲訓練,慢跑訓練,騎固定自行車都可以增強平衡功能和本體感覺功能。⑦指導患者三個月內堅持正規的功能訓練,以最大程度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和功能。
1.3 療效評定。隨訪至半年時進行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2]。按照跛行、腫脹、支持、上樓、絞鎖、下蹲、不穩定、疼痛等情況,綜合評價,總分100分,大于85分為優,75-85分為良,60-75分為一般,小于60分為差。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資料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X2檢驗,兩組患者術后半年Lysholm膝關節評分比較。
2 結果
隨訪至術后半年,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0.0%與65.0%,P<0.01)。
3 討論
術后早期有系統的康復鍛煉,對維持關節及韌帶的正常張力有重要作用。因為粘連的形成始于手術創傷發生的即刻,術后三天水腫、粘連達高峰[3]。因而術后系統康復鍛煉可減少關節內粘連及纖維組織增生,達到最大運動范圍,而防止髕上囊粘連、肌肉萎縮的發生[2]。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功能,膝關節的反應性和膝關節的活動度一樣,是膝關節發揮完整功能所必須。同時早期下床活動,可增強患者自信心、自理能力和成就感,使其主動參與治療護理和康復訓練。
參考文獻
[1] 席淑英.膝關節鏡治療半月板損傷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08
[2] 王亦璁.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3] 劉云鵬.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分標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