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家屬焦慮情緒采取心理干預的效果。
方法:將96名住院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家屬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8名,對照組不做心理干預,研究組給予心理干預,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進行比較。
結果:研究組心理干預后SA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顯著降低。
結論:心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家屬的焦慮情緒,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減少護理糾紛。
關鍵詞:心理干預 缺氧缺血性腦病 患兒家屬 焦慮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51-01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由各種圍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腦血流減少或暫停而導致的胎兒和新生兒腦損傷[1],是新生兒窒息后的嚴重并發癥,病情重,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新生兒的生命,給家庭造成極大的痛苦,使家屬易發生焦慮情緒,對患兒治療不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兒科對48例住院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家屬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后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兒科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入院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58例,以住院患兒父母作為研究對象,不合作者、有語言和聽力障礙者排除入組,共選入組96名,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8名。研究組男25名,女23名,年齡20-30歲,平均年齡24.7±2.5歲。文化程度:高中24名,大專15名,本科9名。對照組男26名,女22名,年齡22-32歲,平均年齡25.2±2.9歲。文化程度:高中26名,大專14名,本科8名。2組患兒家屬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組均于入院當天實施心理干預前和干預后3天、5天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各評定1次[2]。對照組SAS評定后不做任何心理干預,研究組根據入院當天SAS評定結果針對其焦慮等負性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
1.3 心理干預措施。①責任護士要態度和藹,做好入院介紹,如介紹自我、環境、規章制度、科室主任、護長、主管醫生,詳細講解病情、病因、發展、一般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并且用以往的治愈病例鼓勵家屬,使家屬對疾病有所了解,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促進父母角色的轉變。②護士工作要認真負責,為患兒創造一個安全、整潔、安靜的住院環境,要加強病房巡視,密切觀察病情,并多與家屬進行溝通,溝通時要細心,要具有同情心,對家屬的疑問要耐心細致地解釋,并多安慰鼓勵家屬,緩解其緊張情緒,使他們消除顧慮,以得到他們的支持。③護士要把健康教育貫穿于護理的全過程,在治療、護理、檢查時向家長講解目的、必要性、配合的方法,做各種操作要動作輕柔,技術熟練,盡量做到靜脈穿刺一針見血,減少患兒痛苦,以取得家屬的信任,增強家屬的安全感。④護士要把患兒及其家屬當作自己的親人,熱情關懷和照顧,以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教給家屬正確的護理知識,如如何安全看護患兒、更換尿布的方法、患兒的喂養、皮膚的護理、功能鍛煉等等,并盡量滿足家屬的要求,以得到家屬的最佳配合,有利于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減少護理糾紛。
1.4 數據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處理并進行t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后2組患兒家屬的SAS評分比較顯示:入院當天2組患兒家屬的SA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第3天和第5天2組患兒家屬的SAS評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研究組SAS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具體見表1。
3 討論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一種嚴重威脅患兒生命的疾病,而且是致兒童傷殘的病因之一。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員,是家庭的希望,是家長的寶貝。本來家長都懷著幸福而喜悅的心情迎接孩子的到來,沒想到孩子一出生就被疾病折磨,家長愛子心切,會尤其焦慮、緊張、痛苦[3],而且擔心預后差,產生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礙、癲癇、腦性癱瘓等,家屬的心理壓力會非常大,極易造成焦慮等負性情緒,所以,做好患兒家屬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本調查表明,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家屬焦慮情緒明顯,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家屬的焦慮等負性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勝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有利于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有助于改善護患關系,減少護理糾紛。
參考文獻
[1] 催焱.兒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15-117
[2] 蔡松娟,蔣軍生.護理干預對住院腦卒中患者家屬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5):40
[3] 丁國紅.細節管理在兒童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