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時腦血流動力學和血液黏度的變化。
方法:對20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思者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分別行經顱多普勒和血液流變學檢測,觀察癥狀和體征變化。
結果: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后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速度增快,血液黏度降低.癥狀和體征緩迅速。
結論: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能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腦部血液循環.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安全、見效快。
關鍵詞: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血塞通 血氧療法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52-01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我科共收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20例,通過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作為療效評定的標準,并用經顱多普勒和血液流變學的檢測,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靜點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后腦部血液循環改變進行了觀察.臨床觀察顯示,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該病有效[1],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本組男6例,女14例,年齡33~78歲,平均53.8歲。病程2h~3a,平均3個月。其中伴有高血壓5例,糖尿病2例,頸椎攝片提示頸椎病15例,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檢查,除2例有輕度腦萎縮改變外無其它異常。人組者至少有以下臨床表現中的兩項。①眩暈:眩暈的性質可為旋轉性、浮動性、移動性,或雙下肢發軟,站立不穩,自覺地面搖晃、傾斜;②惡心、嘔吐:非噴射性頻繁嘔吐,與活動有關;③視力障礙:可表現為一過性黑蒙或視野缺損,不敢睜眼,可見水平眼震;④共濟失調:表現為軀體位置及步態的平衡失調;⑤頭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和頂枕部,其性質為跳痛;⑥感覺障礙:一側面部及肢體麻木。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血塞通0.4g加人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250ml中,1次/d靜點,連用15d。血氧療法系將經體外抗凝的患者自身靜脈血150~200ml,置于血液療法機的石英玻璃容器內進行10個生物劑量的紫外線輻射10min和充氧處理13min以后立即一次經靜脈回輸給患者[2],1次/d,連用7d,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繼續服用原治療藥物不變,但禁服其它對血管舒縮和血液流變學有影響的藥物。
1.2.2 檢查方法。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評估,同時進行血液流變學和腦彩超(TCD)檢測椎動脈(VA)和基底動脈(BA)的收縮峰流速及舒張期末流速。
1.2.3 統計學方法。結果以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TcD檢測。參照顧氏介紹的正常值標準,治療前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速減低18例,正常2例。治療后減低7例,正常13例。治療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比治療前增快。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治療后第2天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者占15%,第3天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者占25%,第4天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者占40%,第5天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者占75%,治療15d后有15%癥狀、體征未完全消失。
3 討論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不僅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危害,而且有發展成為完全性腦梗塞的可能。目前能有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手段有限。血塞通的主要成分人參皂苷Rgl和Rbl以及三七皂苷R1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能對抗腦缺血,降低腦缺血再灌損傷所致的卒中指數,減輕腦水腫。降低缺血腦組織Ca2+含量,對缺血后海馬CAJ區的遲發性神經元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還能增加心腦血管流量,擴張心腦血管,改善血流動力學。血氧療法能使患者體內紅細胞的生成加快,體積增大,氧合作用增強,血液粘度和血細胞凝聚活性下降。紫外線輻射和充氧1min,相當于血液在空氣中氧合20~30h。故本療法能促進病變組織內微循環的改善和氧的利用,而有利于各類病變特別是缺血、缺氧性病變的功能恢復。本組患者經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頭痛、眼震、共濟失調、肢體麻木等癥狀和體征均有迅速改善,未見其它不良反應。本觀察還顯示,治療后患者血液粘度明顯減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進一步驗證了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療效。
總之,血塞通配合血氧療法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腦循環,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安全有效,尤其是病情較輕的患者。類似觀察還有待于進一步擴大樣本,和其它鈣通道阻滯劑如西比靈、尼Il誓平相對比。
參考文獻
[1] 陳道文.李作漢.狄晴,等.西比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TcD和rCBF研究.脯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9(2):87-89
[2] 粟秀初,馮幼啟.紫外線輻射和充氧的自身血液回輸療法.實用內科雜志.1991,11(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