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妊娠高血壓疾病是一組妊娠期婦女以血壓病理性升高為共同特點的妊娠期特有疾病。發病率我國9.4%,子癇前期占2.2%。子癇前期是妊娠高血壓的一個危險階段。目前認為子癇前期是由母親及胎兒的多個基因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發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凝血機制障礙、頭痛、視物模糊、胎兒生長受限。
關鍵詞:妊娠 子癇前期 護理新體會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56-01
沛縣人民醫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59例子癇前期患者,通過我們的精心護理觀察和配合醫生的治療,產后母嬰健康狀況均良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院59例子癇前期患者中,初產婦孕婦年齡小于18歲17例,大于40歲29例,多胎妊娠7例,高血壓家族史6例。59例患者孕20周后經實驗室檢查,尿蛋白>300mg/24h,孕28周后HLA-DR4明顯高于正常孕婦,水腫(+~+++),血壓≥90/160mmHg,可伴有頭痛、視物不清、上腹部不適。一經確診為子癇前期即給予解痙、鎮靜、降壓治療,結果無一例子癇發生。
1.2 方法。分娩方式32例患者36+5周自然分娩,27例35+3周因胎兒宮內窘迫行剖宮產術。
1.3 結果。59例子癇前期患者,產后母嬰情況均良好,新生兒Apgar評分9分,無窒息現象發生,產婦也未發生大出血。
2 護理
2.1 產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子癇前期患者孕期易發生胎兒宮內窘迫或胎死宮內,甚至發展成子癇,對孕婦造成生命威脅,同時子癇前期患者妊娠期間需要解痙、鎮靜、降壓藥物治療。患者擔心藥物會導致孩子畸形,擔心自己生命有危險,基于上述原因患者情緒緊張焦慮,因此每次檢查時要主動與患者溝通,關心愛護患者。認真傾聽其主訴,態度和藹,給予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告知患者做好產前檢查,保持愉快安定情緒的必要性;教會患者自測胎動的方法;加強胎心監測,防止胎死宮內,同時告知患者服藥不會導致胎兒畸形。使患者及家屬解除未知的焦慮。鼓勵和指導家屬參與和支持,以取得良好的合作。
2.1.2 保健指導。子癇前期患者居住環境要安靜,光線適宜,囑患者孕期保證充足的睡眠,每日不少于10h,取左側臥位。左側臥位可減輕子宮對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的壓迫。使回心血量的增加,改善子宮胎盤的血供。飲食要給充足的熱量、蛋白質,控制食鹽的攝入,每日低于3g。檢查時詢問孕婦是否出現頭痛、視力改變、上腹部不適等癥狀。告知患者每日測體重及血壓,每兩日復查一次尿蛋白。定期測血液、胎兒發育狀況和胎盤功能,適時終止妊娠。
2.1.3 孕期用藥的觀察與護理。子癇前期患者以解痙、鎮靜、降壓、合理擴容和必要時的利尿聯合治療方法。其中硫酸鎂是抗痙攣、預防子癇發生的首選藥物,給藥途徑靜脈結合肌肉注射。靜脈給藥首次負荷劑量25%硫酸鎂20ml加于10%葡萄糖20ml中,緩慢靜脈注入,5~10min推完;繼之25%硫酸鎂6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靜脈滴注,滴速為1~2g/h。并根據血壓情況,決定是否加用肌肉注射,用法為25%硫酸鎂20ml加2%利多卡因2ml,臀肌深部注射,每日1~2次,每日總量為25~30g。用藥過程中可監測血清鎂離子濃度,因血清鎂離子超過3mmol/L即可發生中毒,首先表現為膝反射消失,繼之出現全身肌張力減退、呼吸困難、復視、語言不清,甚至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用藥前及用藥過程中應定時檢查膝反射是否減弱或消失。呼吸不少于16次/min,尿量每小時不少于25ml或24h不少于600ml。一旦出現中毒反應,立即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10ml,并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2.1.4 胎兒監護。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子癇前期患者因胎盤缺血缺氧導致血管內皮損傷,使胎兒經母體獲得氧氣和營養物質不足,易致胎兒生長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窘迫和胎死宮內,所以應密切胎心胎動變化。觀察胎心時應注意胎心的頻率、規律性和宮縮后胎心率的變化及恢復的速度。及時發現晚期減速、變異減速,并且教會患者自數胎動。每日早、中、晚各一次,12h大于10次為正常。
2.2 分娩期護理。子癇前期患者經積極治療24~48h仍無明顯好轉,孕周達34周,胎心音好,宮頸已成熟,可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后靜滴縮宮素經陰道分娩終止妊娠。分娩時患者全身小動脈壓均升高,加之產婦怕疼痛、怕出血、怕發生難產及擔心胎兒安危,極易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促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使患者病情惡化,影響母兒安危。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尤其是血壓的變化,同時持續監測胎心音,給予適當流量吸氧。采用撫摩、按摩、心理安慰等方法,減輕產婦因宮縮所致的疼痛。第二產程盡量用胎吸、會陰側切縮短產程,以保證母嬰安全。
2.3 術前準備。子癇前期患者一旦出現頭痛、眼花、惡心、嘔吐等癥狀或胎盤功能明顯減退,已有胎兒宮內窘迫現象者,應剖宮產結束分娩,術前對患者進行全方位評估、多方面指導,給予術前溝通、備皮、備血。做好安慰、解釋工作,消除緊張情緒。嚴密監測胎心率,做好母兒監護。確保孕婦術前處于最佳身心狀態。
2.4 產后護理。
2.4.1 病情觀察。子癇前期患者產后24h內易發生宮縮乏力、產后出血。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尤其是血壓情況。產后30min按壓宮底一次,共4~6次。認真評估惡露情況。每次應觀察宮底位置、軟硬度,惡露量、顏色、氣味,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會陰墊,防止尿路感染,使患者舒適。保留會陰墊,準確測量陰道出血量。剖宮產患者刀口易滲血,應密切觀察刀口敷料。觀察尿管是否通暢,尿液顏色量是否正常,術后測血壓30min一次,血壓平穩后酌減。一般隨著妊娠結束,血壓漸降至正常。隨時詢問患者有無頭痛、眼花、惡心等自覺癥狀。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配合醫生做好搶救處理。
2.4.2 尿潴留的護理。陰道分娩者由于盆底組織損傷,特別是有會陰切口或會陰縫合的產婦,因懼怕疼痛不敢用力排便,使膀胱過度充盈失去應有的收縮能力,導致排尿困難,出現尿潴留。產前產時應用大劑量解痙、鎮靜藥,如硫酸鎂、安定等藥物,降低膀胱張力也可至尿潴留。護士應囑患者多飲溫水,及時排尿。一般2~4h排尿一次,也可利用條件反射誘導排尿。熱敷按摩下腹部,必要時肌注新斯的明0.5~1mg,以促使膀胱平滑肌收縮而排尿。如上述方法仍不可解除尿潴留時,可采用嚴格無菌操作下導尿。對膀胱高度膨脹且極度虛弱的產婦,第一次放尿不超過1000ml。因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內壓急劇下降,血液大量滯留在腹腔內,導致血壓下降而虛脫。另外膀胱內壓突然降低,還可致膀胱黏膜急劇充血發生血尿。
2.4.3 母乳喂養指導。子癇前期患者產后不影響母乳喂養,但應避免過勞,適當推遲喂奶時間,應及時做好母乳喂養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嬰兒吸吮母乳能促使產婦子宮收縮,減少陰道流血,同時能增強嬰兒的抵抗力。鼓勵純母乳喂養4~6個月。
2.4.4 出院指導。子癇前期患者產后應按醫囑定期隨診,保證合理營養,適當活動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合理安排家務及嬰兒護理。注意個人衛生和會陰部清潔,2個月內避免性生活,保持良好心態,適應新的家庭生活方式,59例患者回院復查,無各種不適及并發正的發生。自我護理及新生兒護理良好,母嬰身體均健康。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 史俊梅,楊孜.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臨床發病前預警信息分析.中華婦產科雜志,2009,44(5):337
[3]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
[4] 叢克家.應用硫酸鎂預防及治療子癇.中華婦產科雜志,199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