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作業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院內生活質量。
方法:將我院收治的30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采取作業療法治療的治療組157例和采用常規治療的對照組143例,且均予以藥物治療,治療后采用ADL和NOSIE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評價,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經過治療,治療組患者各評價條件水平在治療前后差異顯著,NOSIE評價中治療組患者在積極因素、社會能力、病情總估計及社會興趣四方面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ADL評價可見經過治療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結論:作業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治療作用明顯,可顯著促進其康復進度,提高患者院內生活質量。
關鍵詞:作業療法 慢性精神分裂癥 康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63-02
作業療法即醫師組織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必須活動等作業,使其日常生活、心理及運動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恢復,可進行有意義、健康正常的生活。精神分裂癥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但對患者生活能力及心理等方面的恢復不足,故我院對部分患者采用作業療法進行治療,患者康復明顯,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治療的300例確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157例和對照組143例。患者平均年齡為43.7歲,平均病程為10.6年。治療組男84例,女73例。均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初中及以下水平、高中和大專以上學歷者各34例,82例和41例。對照組男79例,女64例。接受過初中及以下教育者29例,高中水平的有79例,接受教育水平在大專及以上3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在統計學上差異不顯著。所有患者均通過長期藥物治療使陽性癥狀得到有效控制而表現為情感冷淡等陰性癥狀。
1.2 方法。兩組患者保持原藥物用量基本不變。治療組選擇10名專職護士對其作業過程進行指導和監督。開展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如穿衣、保持個人衛生等,組織患者進行集體活動,護士每周進行一次健康教育講座等;另外根據患者興趣愛好開展泥塑、毛線編織等工藝活動,舞蹈、戲劇表演或欣賞等文藝作業或者采用書畫療法、園藝療法。患者個人作業每天1次,每次2小時;集體訓練每周3次。治療過程中護士需對患者進行指導協助,使其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對其不正確的行為給予適當指正。對照組患者僅常規護理,不進行任何作業治療。
1.3 療效評定。由專職護士根據患者情況在治療前后填寫ADL和NOSIE表對患者情況進行評價,從患者的適應社會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主要精神癥狀等方面進行評價。
1.4 數據統計處理。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通過X2和t對數據進行校驗。
2 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ADL和NOSIE中的各評價指標均無顯著差異性。治療后患者日程生活量表中各因子均表現出差異性,而治療組經治療患者的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0.01)和工具性日常量表(P<0.05)差異性極其顯著。治療后在NOSIE評價因子中社會興趣等積極性因素、抑郁等消極因素及病情評價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性。遲緩及精神病癥狀兩組間差異不明顯,治療組內前后對照差異顯著。詳見表1、表2。
3 討論
作為精神科主要病癥,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長期院內封閉式護理治療,常常遷延難愈,極易復發或致殘,此外,患者的社會功能障礙也難以通過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得到改善。但是作業療法通過促進患者參加興趣活動和游戲,使患者認識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將患者原本枯燥呆板的院內生活變的更豐富,更規律,更人性化,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促進病情好轉。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為患者營造了一個比較復雜的社交網絡和交往氛圍,使其與護士、其他病患交流增多,其與護士在治療中的相互配合,不僅使患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還使患者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加強了對社會的適應性,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其社會興趣。為其完全恢復,重新走向社會創造了可能。另一方面,患者通過參與組織的活動,使其機體神經及運動系統得到鍛煉,身體免疫力得到提高,減少其他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明蘭,楊軍芝,張繼英,等.對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生活技能訓練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0):214-215
[2] 沈漁邨,崔玉華.精神科特色治療技術[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66-368
[3] 項玉濤.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回歸社會的心理社會干預[J].國外醫學#精神病分冊,2002,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