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胺碘酮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
方法:將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4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心律平治療,觀察組給予胺碘酮治療。
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1.89%,對照組為72.9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為8.11%;對照組為27.03%(P<0.05)。
結論:胺碘酮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胺碘酮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65-01
近年來,胺碘酮由于其具有廣譜抗心律失常作用而被廣泛用于治療各種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別是短時間內靜脈注射胺碘酮起效快,副作用少[1]。我院從2006年1月~2010年12月對74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給予胺碘酮治療,效果較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74例,男42例,女32例,年齡24~79歲,平均(53.4±3.8)歲;均經心電圖證實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快速心房纖顫35例,快速心房撲動21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8例,其中預激綜合征并發室上性心動過速7例。7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觀察組給予靜脈注射胺碘酮,首次劑量150mg/d,10min后,靜脈滴注的滴速調整為1.0mg/min,靜脈滴注6h后,調整為0.5mg/min。對照組給予靜脈推注心律平70mg/d,5~10min后再采用0.5~1.0mg/min的速率進行靜脈滴注,成功復律后給予口服150mg的心律平片。
1.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治療24h后發生早搏次數在10次/h內;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治療24h后發生早搏次數有所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治療24h后發生早搏的次數無變化或增多[2]。
1.4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率的比較用X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1.89%,對照組有效率為72.97%,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4.57,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3例,其中1例為低血壓,1例為心動過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11%;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10例,3例為低血壓,2例為心動過緩,1例為竇性停搏,4例為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03%;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4.57,P<0.05)。
3 討論
胺碘酮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能延長房室結、心房和心室肌纖維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并減慢傳導,減低竇房結自律性,并且有非競爭性β受體阻滯作用,有頻率依賴性的鈉通道阻滯作用和鈣通道阻滯作用[3]。此外,對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因而是一種高效、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4]。由于其無負性肌力作用,所以副作用較少。心律平具有抑制細胞膜鈉通道和阻滯鈣通道,及輕度β受體阻滯作用,能延長動作電位時間和心肌有效不應期,因而常用于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但用量不慎,常會導致心動過緩,使QRS時間延長,QRS波群增寬,傳導阻滯等。本組資料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91.89%,對照組有效率為72.97%,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發生為8.11%;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組為27.0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胺碘酮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有較好的療效,并具有較少的不良反應。但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的長期和短期效應是不同的,長期口服胺碘酮者容易引起心率降低,QRS波群增寬,Q-T間期延長等,而靜脈滴注不會出現這些情況。
胺碘酮靜脈滴注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心房纖顫、快速心房撲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療效較好,且反應快速,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歲龍,葉莎.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60例臨床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5):579-581
[2] 劉利君,賀集賢,何元軍.小劑量胺碘酮治療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醫學,2011,23(6):1026-1028
[3] 徐濤.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66例近期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08,48(8):105
[4] 胡昌亮.穩心顆粒聯合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66例臨床觀察[J].西部醫學,2010,22(11):209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