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66-01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大多病情危重,來勢兇險,應盡早控制出血。目前首選治療方法仍是藥物治療,其中只要治療措施主要是措施還是抑酸為主。我科于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臨床應用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33例并于同期應用雷尼替丁注射液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30例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全部選自2009年8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內科住院的63例病人。全部病例均有黑便和(或)嘔血,伴心悸、乏力、納差、心慌、出汗、頭暈、脈速、肢冷等表現均經胃鏡證實。隨機分成兩組,泮托拉唑組33例(胃潰瘍4例,十二指腸潰瘍18例,出血性胃炎5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2例,胃癌2例,腦血管意外2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9.2歲。雷尼替丁組30例(胃潰瘍5例,十二指腸潰瘍16例,出血性胃炎5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2例,胃癌1例,腦血管意外1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8.1歲。兩組在年齡、性別、職業、病情上均無顯著差異,出血量均在500ml以上,兩組病人待病情平穩后,血壓正常后48小時內進行胃鏡檢查。
1.2 給藥方法。泮托拉唑組:使用泮托拉唑注射液4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1天兩次,連續7天。雷尼替丁組:雷尼替丁注射液0.2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1天兩次,連續7天。兩組均同時給予止血、補液、對癥、支持、消炎等綜合治療。
1.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1~2天內未出現嘔血,4天內黑便轉黃,生命體征平穩為顯效;2~3天內未出現嘔血,7天內黑便轉黃,生命體征平穩為有效;7天后仍有嘔血和(或)黑便或者經胃鏡檢測仍持續出血者視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泮托拉唑組,顯效21例,有效1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雷尼替丁組,顯效11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另外雷尼替丁組5例治療無效病例,換用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療后2天內能止血。
3 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食道胃底靜脈曲張腫瘤等。主要與胃酸分泌增加及胃粘膜屏障功能下降有關,大多說病情危重,來勢兇險,盡量控制出血是搶救的關鍵。人體胃腔的機理環境不利于止血治療,在酸性環境下胃蛋白酶會被激活并可以消化血凝快從而破壞止血,而且在酸性環境下血小板聚集也比較困難[1]。
體外實驗表明,pH>6.8時最適宜凝血且血小板活性最強。pH6.4時,凝血時間延長1倍,血小板聚集下降一半,pH5.4時,凝血功能喪失,血小板不聚集。pH<5時,可迅速消化新形成的血凝,因此,使用抑酸劑提高胃內pH值降低胃內消化酶的活性,可促進凝血,穩定血痂,起到止血作用。
雷尼替丁注射液屬H2受體拮抗劑,能抑制胃酸的分泌而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不足之處不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尤其是不能抑制白天餐后胃泌素刺激的胃酸。泮托拉唑是一種新型的胃酸分泌抑制劑,可以選擇性的抑制胃黏膜壁細胞上的H+、K+、ATP酶,使其活性下降,阻斷胃酸分泌的終末環節,達到強力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凝血,加快凝血過程。靜脈給藥,起效迅速,作用時間強而持久。通過本文研究表明泮托拉唑是一種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藥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鄒多武,許國銘等.靜脈滴注泮托拉唑對健康人胃內24小時pH影響.中華消化雜志,2005,2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