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足底內側皮瓣修復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治療效果。
方法:選取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31日就診于我院的足跟部軟組織缺損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應用足底內側皮瓣轉移進行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修復;對照組則分別采用游離皮瓣修復創面以及交腿皮瓣修復,比較三組手術方法修復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本研究觀察組的33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32例,皮瓣壞死1例,治愈率為96.97%;對照組1的33例患者中,治愈20例,皮瓣壞死13例,治愈率為60.61%;對照組2的34例患者中,治愈23例,皮瓣壞死11例,治愈率為67.65%。可見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足底內側皮瓣修復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治療效果優于游離皮瓣修復以及交腿皮瓣修復,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足底內側皮瓣修復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治愈本疾病,治愈率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足底內側皮瓣 軟組織缺損 修復 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75-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的意外使外傷引起的足跟部軟組織缺損屢見不鮮。其組織缺損在臨床中也非常常見。足跟部為身體負重區,具有耐磨、耐壓、承重等特點,故其缺損后需要用類似組織修復才能得到較好的恢復[1]。1983年,Morrison等首先報道了以足底內側血管束為蒂的足底內側皮瓣進行修復。這種皮瓣位于跖骨頭和跟骨之間足弓部的非負重區,在解剖結構上和足跟底部被覆組織非常相似,皮膚厚且不易滑動,因此可作為足跟部軟組織缺損修復的理想供區[2]。本研究對我院足跟部軟組織缺損患者100例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31日就診于我院的足跟部軟組織缺損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5-65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5-60歲,平均(40±2.2)歲。致傷緣由:交通事故傷20例,機械擠壓傷10例,砸傷3例。缺損面積2cm×4cm~4cm×7.5cm;對照組1的33例中,男21例,女12例,年齡8-63歲,平均(39±5.8)歲。致傷緣由:交通事故傷19例,機械擠壓傷11例,砸傷3例。缺損面積2.2cm×3.9cm~4cm×7.8cm;對照組2的34例中,男24例,女10例,年齡5-65歲,平均(43±2.5)歲。致傷緣由:交通事故傷23例,機械擠壓傷8例,砸傷3例。缺損面積2.3cm×4.2cm~4.3cm×7.9cm。三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足底內側皮瓣轉移進行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修復:①皮瓣設計:根據受區創面的大小與形狀設計皮瓣(一般比創面直徑增加1cm),用龍膽紫標明內踝前緣延續線與足底內側緣交點為旋轉點,接至第1~2跖骨頭間引直線,該直線作為皮瓣的軸心線。并在其兩側足底非負重區設計出足底內側皮瓣。②手術:將下肢外旋于手術臺上,清理缺損皮膚創面或切除病變組織。按設計切取皮瓣,并將皮瓣轉移至受區,創緣間斷縫合,皮瓣下放置負壓引流管,供區創面用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移植修復。術后常規抗感染、活血及擴容治療,負壓引流管放置3~5d,無明顯滲出后拔除。
對照組1采用游離皮瓣修復創面而對照組2則采用交腿皮瓣進行修復,觀察比較各組的臨床效果。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的33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32例,皮瓣壞死1例,治愈率為96.97%;對照組1的33例患者中,治愈20例,皮瓣壞死13例,治愈率為60.61%;對照組2的34例患者中,治愈23例,皮瓣壞死11例,治愈率為67.65%。可見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足底內側皮瓣修復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治療效果優于游離皮瓣修復以及交腿皮瓣修復,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如下表:
3 討論
足跟底部皮膚和皮下組織的結構相對比較特殊,皮膚角化層厚韌,皮下有大量的脂肪組織被纖維束分隔,用以吸收震蕩,緩沖重量,富有彈性,是人體承重及行走摩擦主要部位。既然那么重要而又特殊,若發生該部位的軟組織缺損,需要適當的修復方法才能治愈,其要求最好應同時滿足具有一定硬度,耐磨、耐壓,并有良好的感覺,且皮下有一定厚度的致密組織等優點。逐漸地,研究者發現對足跟部軟組織缺損修復最理想的皮瓣就是足底內側皮瓣[3]。傳統的游離皮瓣移植及交腿皮瓣移植修復,不但皮膚薄、質地軟,而且無纖維分隔,易滑動,功能恢復也較差,手術后行走易致潰瘍而發生壞死脫落。而足底內側皮瓣區是足中部非負重區,其供區不是足負重的主要部位,對行走功能基本無影響,亦不影響足底遠端的血液供應和感覺等。但其中有和足跟負重部位相同的結構,各方面相同的優點使其能很好地保持足跟的穩定,修復后足跟外觀及功能均良好。另外,該法皮瓣易于尋找,操作簡便,設備及技術要求也相對較低,并且療效確切,易于在基層醫院推廣[3]。
本課題對本院100例足跟部軟組織缺損患者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足底內側皮瓣修復足跟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治愈本病,治愈率高,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瑞君,路來金.足跟部軟組織缺損修復25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6,29(1):149-150
[2] 侯春林,顧玉東.皮瓣外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2006:710-713
[3] 陳大康,呂先俊,馮小林,等.足底內側皮瓣修復足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應用[J].創傷外科雜志,2009,11(2):174
[4] 吳世殷.足底內側皮瓣在修復足跟軟組織缺損合并跟骨骨髓炎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9,20(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