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療小兒腹瀉后引起腹脹的療效。
方法:160例腹脹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治療組在常規抗感染、抗病毒、收斂止瀉、調整腸道菌群、補液補充電解質的基礎上加用新斯的明肌注快速消除腹脹縮短病程,對照組給予禁食,肛管排氣,胃腸減壓。
結論: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療小兒腹脹的療效滿意。
關鍵詞:新斯的明 腹脹 小兒腹瀉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80-02
腹脹(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脹,可由于腸腔、腹腔內積氣、積液、腹內巨大腫物或腹肌無力引起,小兒腹脹多以氣脹最為多見。小兒腹瀉后因丟失大量電解質,尤其是鉀的丟失,(低鉀血癥)引起腸麻痹,導致腸蠕動減慢,氣體吸收障礙引起腹脹,在沒來得及補充電解質的情況下,先用新斯的明肌注解決腹脹很關鍵。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兒科收治的小兒腹瀉并腹脹患兒160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小兒腹瀉的診斷標準:發熱、嘔吐、腹瀉、腹脹、腹部透視示腸脹氣,排除機械性腸梗阻。其中男91例,女69例。年齡1月-2歲。病程3-7天,排除闌尾炎、腹膜炎、營養不良、佝僂病、心力衰竭、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心臟病、結核感染等疾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齡1月-2歲;普通腹脹72例,重癥腹脹8例,均做腹部透視證實腸脹氣。對照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1月-2歲;普通腹脹74例,重癥腹脹6例,均做腹部透視證實腸脹氣,部分合并腸梗阻(確定無機械性腸梗阻)。兩組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病原學、腹部透視,B超及血常規檢查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治療。對照組:常規給予禁食,肛管排氣,胃腸減壓,并囑家屬給予腹部按摩等;治療根據大便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主要為青霉素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病毒選用利巴韋林或熱毒寧;抗生素療程參照小兒腸炎治療停藥標準。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療,1次/日,療程3天。
1.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24h內出現腸鳴音、腹脹減輕、肛門排氣(排便);有效:24~72h出現腸鳴音、腹脹減輕、肛門排氣(排便);無效:72h后出現腸鳴音、腹脹減輕、肛門排氣(排便)。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X±S表示,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治愈68例,好轉10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7.5%;對照組治愈54例,好轉14例,未愈12例,總有效率8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3.914,P<0.05)。
2.2 兩組癥狀,體征改善時間比較。見表1。
2.3 不良反應。可致藥疹,大劑量時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流淚、流涎等,嚴重時可出現共濟失調、驚厥、昏迷、語言不清、焦慮不安、恐懼甚至心臟停搏,以及心動過緩,肌肉震顫,嚴重時引起“膽堿能危象”,因此必須嚴格控制藥物劑量,避免過量。
3 討論
腹脹是兒科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筆者自2009年至2012年觀察本院門診及住院以腹脹為主要表現的160例患者,以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治療組在常規抗感染、抗病毒、收斂止瀉、調整腸道菌群、補液補充電解質為其主要措施。本研究治療組采用新斯的明(neostigmine):0.045~0.06mg/kg,肌肉注射,抑制乙酰膽堿脂酶,增強腸管蠕動,促進排氣。輔助治療小兒腹脹,其在緩解腹脹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新斯的明緩解腹脹其作用特點為對腺體、眼、心血管及支氣管平滑肌作用較弱,對胃腸道平滑肌能促進胃收縮,但卻減少胃酸,因為新斯的明和乙酰膽堿一樣能與膽堿酯酶相結合,但結合牢固水解慢,使膽堿酯酶失去活性,已釋放的乙酰膽堿在突觸間隙大量堆積,而乙酰膽堿是迷走神經抑制纖維的神經遞質,可以抑制胃泌素的分泌從而使胃酸分泌減少。并促進小、大腸,尤其是結腸的蠕動,從而防止腸道弛緩、促進腸內容物向下推進。新斯的明的應用可較快改善腹脹臨床癥狀,縮短腹瀉患兒的病程及住院時間,減少患兒的痛苦,減輕病人經濟負擔,且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北京,第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 江明性.藥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54
[3] 邱茂良,余仲權,周行曉,等.針灸學[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
[4] 蘇國升.針刺治療小兒腹脹26例[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3):53
[5] 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