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重癥胰腺炎早期不耐受的原因及臨床觀察。
方法:將60例重癥胰腺炎需行腸內營養患者隨機分成A組和B組,A組28例,B組32例。兩種均以放置螺旋形鼻腸管的方法進行營養支持,比較兩種的應用情況及并發癥。
結果:B組對腸內營養耐受性顯著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重癥胰腺炎患者早期應用并發癥明顯減少。
關鍵詞:重癥胰腺炎 腸內營養 耐受性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81-02
急性胰腺炎為臨床常見急腹癥,其發病迅速,臨床癥狀重,并發癥多,死亡率高。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治療方面除常規禁食,胃腸減壓,應用抗生素,抑制胰腺分泌及其活性外,營養支持尤其是腸內營養至關重要。早腸內營養是借助于導管將營養豐富的流質飲食直接送至胃腸道的方法,保證病人攝入需要的營養物質,水和熱量的臨床方法。而且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縮短病程,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近來年腸內營養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急性胰腺炎為高代謝、高消耗性疾病,患者營養儲備迅速消耗,發生營養不良,損失機體免疫功能,增加多器官衰竭的危險。本實驗通過兩種的比較,分析腸內營養不耐受的原因,探討減少并發癥。我們選用重癥胰腺炎患者60例,A組28例,B組32例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們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重癥胰腺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28例與B組32例。A組年齡55~79歲,平均67;B組年齡54~83歲,平均68.5。兩組患者均有持續性上腹痛、血尿淀粉酶升高及影像學改變,符合RANSON標準中急性胰腺炎的標準。所以患者均采取常規禁食、胃腸減壓、應用抗生素、抑制胰液分泌及其活性、均選用螺旋形鼻腸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
1.2 方法。鼻腸導管的放置:營養液經過胃和十二指腸,可刺激十二指腸粘膜細胞分泌大量促消化腺分泌激素,如縮膽囊素,促胰液素等,使膽汁及胰液分泌增加,這在急性胰腺炎治療是不允許的。因而要選用強度高,韌性好,對粘膜刺激小和耐酸,堿腐蝕的專用導管。我院采用flocare系列多聚氨基甲酸乙酯導管,長145cm,直徑2.7-3.3mm,有四個側孔,在X線透視下利用導絲的彈性改變導管末端的方向,使導管分別通過幽門和十二指腸空腸曲,越過Treitz韌帶20-30cm后固定,導管置入到位后,要妥善固定,防止導管脫出及堵塞。從開始時間、過度時間、輸注速度、劑量對比觀察。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8例重癥胰腺炎患者中A組有6例不耐受,且出現并發癥比例高。另外B患者中32例全部耐受,且并發癥出現少。(見表1)
3 討論
重癥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病程長,并發癥多,病死率高,重癥SAP患者由于長期禁食,繼發感染以及自身消耗等原因,機體長期處于高代謝、高分解的狀態,如果此時沒有營養的補充,會導致機體蛋白質的大量丟失,血清白蛋白下降。嚴重時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并發癥,其死亡率也相應增加。早期EN不僅有營養支持作用,而且還能促進腸蠕動功能的恢復、加速門靜脈系統的血液循環、促使胃腸道激素的分泌、營養物質中的營養因子直接進入肝臟,能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6]。有利于蛋白質合成,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同時有助于維持腸道免疫功能,有效防止腸道衰竭和細菌、內毒素移位,提高腸道耐受性。合理應用有助于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治愈率,不僅可以改善胃腸功能,還能加快組織修復,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近年來提倡腸內營養中添加谷氨酰胺,谷氨酰胺是小腸粘膜細胞及免疫細胞的能源物質,急性胰腺炎患者血中谷氨酰胺降低,外源性谷氨酰胺可以促進小腸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腸道細菌移位,減少MODS及其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顧葆春,邢銳,文強,楊自力,楊春華,麥悅強,吳恒義.危重病人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分析[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4年01期
[2] 高勇,彭南海,葉向紅,隋芳.重癥急性胰腺炎營養支持治療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