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同時分析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
方法: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小兒手足口病99例,將其隨機劃分為3組,干擾素組(n=33)患兒單純采用干擾素治療,即給予干擾素α-1b,5萬-8萬U/kg,肌肉注射,1次/d,3d為一個療程;炎琥寧組(n=33)患兒采用炎琥寧治療,即給予炎琥寧5-10mg/kg,1次/d,3d為一個療程;聯合組(n=33)患兒綜合采用干擾素α-1b和炎琥寧治療,用法與用量與以上2組相同;對比分析3組患兒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以及口腔皰疹、潰瘍愈合時間。
結果:聯合組患兒在退熱時間、口腔皰疹、皮疹消退時間以及潰瘍愈合時間方面要顯著優于干擾素組患兒和炎琥寧患兒,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3組患兒均沒有發現顯著的臨床不良反應。
結論:分析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而且基本沒有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建議臨床推廣。
關鍵詞:干擾素 炎琥寧 小兒手足口病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0-01
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小兒手足口病99例,其中33例患兒采用干擾素和炎琥寧聯合治療,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有關資料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小兒手足口病99例,其中男孩58例,女孩41例,年齡最小2歲,最大14歲,平均5.8歲。全部患兒均有程度差異的口腔黏膜皰疹、手足掌部皰疹以及發熱等臨床病情。將所有患兒隨機劃分為3組,即干擾素組(n=33)、炎琥寧組(n=33)和聯合組(n=33);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溫、病程、臨床病情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將99例患兒隨機劃分為3組,干擾素組(n=33)患兒單純采用干擾素治療,即給予干擾素α-1b,5萬-8萬U/kg,肌肉注射,1次/d,3d為一個療程;炎琥寧組(n=33)患兒采用炎琥寧治療,即給予炎琥寧5-10mg/kg,1次/d,3d為一個療程;聯合組(n=33)患兒綜合采用干擾素α-1b和炎琥寧治療,用法與用量與以上2組相同;對比分析3組患兒退熱時間、口腔皰疹、皮疹消退時間以及潰瘍愈合時間。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以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聯合組患兒在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以及口腔皰疹、潰瘍愈合時間方面要顯著優于干擾素組患兒和炎琥寧患兒,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另外,3組患兒均沒有發現顯著的臨床不良反應。
3 討論
干擾素誘導產生的AVP僅作用于病毒,對宿主的蛋白合成沒有影響。同時干擾素還具有增強殺傷T細胞引起的細胞毒作用,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吞噬功能。當病毒感染人體后,機體產生干擾素的能力下降,加入外源性干擾素,可刺激免疫細胞產生內源性干擾素。干擾素是一種高度活性的糖蛋白,可激活多種胞漿酶,干擾病毒核糖及蛋白質合成達到抑制病毒復制的目的,對宿主細胞產生持續數天的臨時抗病毒狀態。炎琥寧注射液為中藥穿心蓮提取物——穿心蓮內酯經酯化、脫水、成鹽精制而成的脫水穿心蓮內酯琥珀酸半酯鉀鈉鹽,該藥能抑制早期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與炎性滲出和水腫,能特異性地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釋放,增加垂體前葉中ACTH的生物合成,刺激腎上腺皮質產生和釋放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病毒、解熱、抑菌多重功效。總之,分析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而且基本沒有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育林,龔紅娟.干擾素α-1b聯合炎琥寧治療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10,(08):142-143
[2] L.J.Herrero,C.S.M.Lee,R.J.Hurrelbrink,B.H.Chua,K.B.Chua,P.C.McMinn.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nterovirus 71 in peninsular Malaysia,1997–2000[J].Archives of Virology,2003,148(07):225-226
[3] 方邦騫,陳慧潔.胸腺肽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