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0-02
臨床上常見語言溝通障礙的患者,比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鼻喉腔的疾病,失語,聾啞,危重病,傳染病隔離,語種不同,方言不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腦部疾病等患者,這些患者如果意識清楚但語言溝通障礙,無法與醫生,護士,家屬交流,身心需求得不到滿足。非語言溝通作為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應用于這些患者,可獲得患者全面的健康信息,解決患者的健康問題。
1 概念與分類
非語言溝通是伴隨著溝通而發生的一些非詞語性的表達方式和行為的溝通形式[1]。非語言溝通一般分為,體態語言,類語言,空間效應,觸摸和環境物理因素[2]。
2 重要性與必要性
2.1 非語言溝通應用的重要性。①非語言溝通是融洽醫患關系,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內容。在醫療護理中,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切不可忽視感情的交流。而非語言在感情交流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感情的全部表達=7%言詞+38%聲音+55%體態語言[3]。②非語言溝通是搞好優質服務,提高護理質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醫護人員友善的面部表情可給患者帶來良好的心境,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減輕心理負擔,利于身心康復,提高滿意率。
2.2 非語言溝通應用的必要性。①非語言溝通是言語溝通障礙患者溝通的需要。言語溝通障礙患者,因無法說話而得不到所需的幫助,感到痛苦與害怕。因此,護理人員要設法與患者建立溝通的方式,減少溝通障礙帶來的負性影響。國內王軍等[4]對使用呼吸機患者的需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在這特殊期間患者最迫切需要的是與護士進行溝通,恰當的溝通是了解患者其他需要的前提。②非語言溝通是言語溝通障礙患者治療護理的需要。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言語溝通障礙患者增加,由于突然的言語溝通障礙,患者會因自己的需要不能被醫護人員所理解而出現躁動不安,導致呼吸機對抗而不能進行有效的輔助呼吸。有的患者因不能溝通而導致精神,神經癥狀[5]。臨床上醫生常采用鎮靜藥物,冬眠療法治療這類患者,護士則采取簡單的非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采用約束帶防止拔管,墜床等意外,而更多時候則是束手無策,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3 應用現狀
非語言溝通在臨床上應用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圖卡片,寫字板,搖鈴,體態語言,觸摸和他人暗示,空間效應等,根據不同患者分別給予護患共同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
圖卡片在言語溝通障礙患者中的應用。侯明君[5]根據患者主要需求自制成圖文并茂的卡片,囑患者點頭或搖頭表示確認或否認,從而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給予合理解答或解決。主要適用于患者術后最痛苦又無法用語言表達和缺乏書寫能力的情況下使用。
手勢語在言語溝通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手勢語特別適合術后當日的患者,大多經口氣管插管,雙上肢也被有效固定,全身又有各種引流管,不能講話和翻身。這時患者只需單手用簡單,規范化的手勢語就能表達自己的主要意愿,滿意率達96.02%[1]。
寫字板在言語溝通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對于要求較高,言語溝通時間較長(>72h),又有一定文化的患者,備好寫字板,讓患者將自己的需求寫下來,并及時給予解決。這樣,護士既可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又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其思想動態,進行必要,有效的心理護理,滿意率達84.81%[5]。
搖鈴在言語溝通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搖鈴主要用于呼喚醫護人員,特別是在重癥監護病房另有重大搶救或年老體弱患者拍床聲音較小時,護士將搖鈴備于患者手邊,以便患者有事時,輕輕一搖就能及時呼喚護士,作為其他語言交流方式的補充,滿意率達97.37%[5]。
其他體態語言及相關的溝通技巧應用。曹力燕[6]等應用距離,觸摸,首因效應等應用于外賓門診,急診,縮短了護患間的距離,解決了言語溝通障礙問題。
4 小結
本文比較系統地綜述了非語言溝通的概念,分類及特點,結合實際闡述了其在臨床中應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應用現狀,說明了應用非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協調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做好人文關懷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107—108
[2] 梁慎.非語言交流藝術在護理工作中應用,現代醫藥衛生,2001,17(12):1027
[3] 林記明.體態語言的功能及其應用,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9(4):47—51
[4] 王軍,邵越英,丹金秀.30例使用呼吸機病人需要的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2001,16(10):586-588
[5] 侯明君,葉江洪,顧暉.非語言交流在心臟術后建立人工氣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7(4):1-3
[6] 曹力燕,劉榮玉.非語言交流在外賓門診急診中的應用,中華護理雜志,1998,33(7):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