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兒科疾病臨床診斷中,對血細胞形態學的檢查意義做出評估。
方法:對來本院兒科門診接受治療的120名患者進行取樣,通過對他們的血細胞形態學進行檢測來統計分析結果。
結果:通過檢測患兒的血細胞形態學,25名患兒被確診為提示感染;2名被檢查出原幼稚細胞,他們均患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癥;28名患者異性淋巴細胞出現增多的現象,這其中包括:肺炎支原體感染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各10名,6名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2名患者被診斷為傳染性肝炎;23名患者受到了病毒的感染;22名出現小細胞性貧血,有8名是地中海性貧血,而另外的14名則患有缺鐵性貧血。
結論:在兒科疾病的診斷中,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兒科疾病 血細胞形態學 檢測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1-02
血常規檢查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就是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同時,醫學工作者也必須要熟練掌握這項基本功。最近這些年,我國的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已經被廣泛使用。它可以使勞動強度降低,臨床檢查效率有較大的提高,同時,還使檢測的準確度和精密度有了進一步的改善。然而,它們不能通過顯微鏡對細胞的內部機構進行直接觀察,內部機構具體包括:染色質的粗細、胞漿著色性、核的形狀、核仁的有無、漿內有無內含物及顆粒的性質等,無法提供設備來檢測和區分異常細胞。在兒科疾病的診斷中,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是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在2010年3月到2012年1月來我院兒科門診部接受治療的120名患者,其中56名女孩,64名男孩,他們的年齡分布在3天至10歲間。這些患者會出現臨床癥狀異常的現象,例如:血常規檢測中白細胞分類出現混亂、貧血、發熱等。
1.2 標本采集與制作方法。進行血采樣的過程中,將第1滴血擦去,立即取綠豆樣大小的血滴,利用推片手段成功的推成寬度18~20mm、長度25~35mm的血片。注意要在血膜的周圍留出空隙,終尾和玻片的終端距離要大于等于10mm,均勻薄如舌樣,并且頭、體、尾的厚度也不盡相同,立即搖干。血涂片染色檢查不能違背《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相關操作步驟的規定。報告內容涵蓋:紅細胞形態(結構異常或染色的紅細胞;形態均異常的紅細胞;不同大小的紅細胞),三種異型淋巴細胞形態,血小板的分布狀況、數量及形態,寄生蟲(附紅細胞體、弓形蟲、瘧原蟲、微絲蚴、杜利氏體等),粒細胞的形態(中毒顆粒、核棘突、突泡變性、退行性變等),以漿細胞、原幼稚細胞為代表的異常細胞。
2 結果
對120名患者進行血細胞形態學的檢測,并將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25名患兒被確診為提示感染;2名被檢查出原幼稚細胞,他們均患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癥;28名患者異性淋巴細胞出現增多的現象,這其中包括:肺炎支原體感染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各10名,6名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2名患者被診斷為傳染性肝炎;23名患者受到了病毒的感染;22名出現小細胞性貧血,有8名是地中海性貧血,而另外的14名則患有缺鐵性貧血。
3 結論
血常規檢查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內容就是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在兒科疾病的診斷中,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4 討論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的核心觀察內容為: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的數量及形態的變化,而白細胞的形態變化具體涵蓋:3種異型淋巴細胞的變化、中性粒細胞毒性變化。當身體出現異常時,細胞的形態及數量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異型淋巴細胞的產生是淋巴細胞變異的最普遍的現象,當身體被病毒侵蝕后,正常細胞轉向漿細胞時會產生一種病理細胞,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異性淋巴細胞,身體受病毒感染是它最普遍的誘因。體積大小等其他紅細胞特點的改變對貧血的類型可進行提示,大細胞提示的是巨幼細胞性貧血,但由于現在的孩子營養都較豐富,很少會出現此類貧血現象。
以淋巴細胞及粒細胞為代表的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等異常細胞形態學的實踐經驗及基本內容是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測的主要內容。當身體出現異常時,細胞的形態及數量均會發生一定的改變,正是因為大量使用甚至濫用抗生素,使身體發生疾病時,細胞的數量并未發生較大的改變,而形態學檢測可以對疾病的改變狀況進行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貧血的心態學進行分類,是紅細胞形態學檢驗的主要內容。根據紅細胞形態學,貧血被分為很多種,而缺血性貧血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形態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中央的淡染區擴大,紅細胞出現大小不等的現象。而在兒科疾病的診斷和鑒別上,血液形態細胞學檢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兒科在臨床上常常會出現黃疸、貧血、出血、發熱等等不容易被控制的癥狀,而這些都可以作為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的主要內容。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所提供診斷依據準確、快捷、方便、經濟,而且還免去了定量采血的麻煩。
要想診斷兒科疾病,血液形態細胞學的檢測是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的。這種檢測可以為臨床供給精確的實驗室診斷根據,并且不用定量采血,簡單方便。特別是在基層醫院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及高度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薛慧芳.如何做好外周血涂片細胞學的檢查[J].基層醫學壇,2009,13,(26):821-822
[2] 葉應撫.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2
[3] 孫艷華.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意義[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6):915-916
[4] 李子勝,孫梅,劉宇平,等.外周細胞形態學檢查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學檢驗,2009,16(20):64
[5] 張金彪.外周血細胞形態學觀察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09,10(4):244
[6] 李松巖.血細胞形態學檢驗的臨床意義[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業,2010,12(1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