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的診斷與治療原則。
方法:對我科收治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接受放射治療,腫塊完全消退;隨訪2年,未發現明顯復發。
結論:根據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的臨床特點,診斷并不困難,治療首選放療,一般預后較好。
關鍵詞: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 放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97-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10年,我科收治嗜酸性淋巴肉芽腫患者1例,男性,47歲,病程5年余。
1.2 臨床表現。因“雙側頜面部無痛性腫塊漸進增大五年余”入院。患者于五年前無明顯誘因下發現雙側頜面部腫塊,無明顯疼痛感,無面神經侵犯癥狀,不影響進食及發音,曾至我院外科就診,頜面部CT提示:頜面部腫塊大小約2.5×2.5cm,考慮血管瘤可能;未予任何治療。近一年來,雙側頜面部腫塊增大明顯,無明顯疼痛感,局部皮膚瘙癢感,且嚴重影響面容,遂來我科就診,收治入院。專科檢查:雙側頜面部高度腫脹畸形,左側頜面部及大小約8×7cm腫塊,右側頜面部及大小約8×5.5cm腫塊,質地柔韌,界欠清,無壓痛,未及搏動感,表面皮溫不高,聽診無吹風樣雜音,體位試驗,無面神經侵犯癥狀,雙側面部皮膚有瘙癢感,表面色素沉著。
1.3 實驗室檢查。入院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11.4×109/L,嗜酸性粒細胞:23.3%,嗜酸性粒細胞計數:2.66×109/L;淋巴細胞:29.4%;頜面部CT提示:雙側頜面部皮下軟組織內可見彌漫性混雜密度腫塊影,密度不均,境界不清,未見明顯鈣化,增強后有不均勻強化,可見結節狀條狀強化影,雙側頜下及頸部可見散在結節灶,有強化。左側頜面部局部組織活檢病理提示:左側頜面部纖維脂肪組織及少量橫紋肌組織,間質少量炎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可見少量散在嗜酸性粒細胞;符合臨床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診斷。
1.4 診斷及治療。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結果,結合病理切片結果,考慮為嗜酸性淋巴肉芽腫。治療上給予局部放療,200cGy/次,總量22Gy,并予七葉皂甙鈉消腫治療。
2 結果
接受放射治療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腫患者,放療結束后腫塊部分消退,局部質地柔軟伴軟組織腫脹,較治療前有明顯縮減,出院時血常規檢查:白細胞:6.3×109/L,嗜酸性粒細胞:4.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28×109/L;淋巴細胞:16.6%;放療后2個月腫塊完全消退。隨訪2年,未發現明顯復發。
3 討論
3.1 基本資料。我國的金顯宅教授于1937年最早報道[1],曾命名為“嗜酸性細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腫”。日本學者木村哲二(Kimura)于1948年對該病的組織病理表現作了描述,并之稱為“伴有淋巴組織增生的特殊肉芽腫”[2]。因而在國外該病被稱為Kimura’s Disease(木村氏病),而國內文獻多稱為嗜酸性淋巴肉芽腫(Eosinophilic LimphoidGrannuloma,ELG)。
ELG好發于東亞地區,是一種罕見的以淋巴結、軟組織及唾液腺損害為主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好發于青壯年男性,男女發病率為4~7∶1,目前文獻報道最小發病年齡為2.5歲[3],最大為80歲。此病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該病是一種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
3.2 臨床特點及診斷。ELG發展緩慢,病程長。主要表現[5]為軟組織腫塊,有時為多發,偶可自行消退,但又復發,并有時大時小癥狀,無疼痛及壓痛,界不清,質軟,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初起軟,橡皮樣,日久硬韌,緩解時再度變軟,腫塊區皮膚瘙癢,一般輕微,可隨病程加重,并可見皮膚粗厚及色素沉著。白細胞輕度增長,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長,可高達60-70%,淋巴細胞增長。
余問橋等提出ELG的診斷標準[5]如下:①局部軟組織包塊無明顯壓痛;②包塊區域皮膚瘙癢和色素沉著;③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大于0.05;④中青年患者。本病例均符合以上特點。因此,根據其上述臨床特點ELG的診斷并不困難。
3.3 治療與預后。ELG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放療、激素治療為主,對于局限的單發腫塊也可采用手術治療。大劑量激素治療常可使病變在短期內得到控制,但在停藥后常可復發。該病對放療敏感,多家報道有效率為100%,是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6],因此一旦考慮為ELG應首選放療,每野總量給10-20Gy,即可使其消退。部分病例可能復發,若再照射,反應仍然良好。腫大的淋巴結對放射線反應亦佳,但不如淋巴結以外的病變[4]。ELG一般預后較好,極少有惡變傾向,但復發并不少見,尤其是單純采用激素治療的病例。本病例予以放療,放射總劑量為22Gy,治療過程中出現口腔黏膜潰破,余無特殊并發癥,放療結束后腫塊部分消退,局部質地柔軟伴軟組織腫脹,較治療前有明顯縮減,血常規檢查基本正常;放療后2個月腫塊完全消退。患者隨訪2年,未發現明顯復發,治療效果理想。因其有復發和多發性,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及診治水平,可減少誤診及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Kim HT, Szeto C.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 comparison with Mikulics’s disease[J].Chin Med J, 1937,23:699-700
[2] Kimura T, Yoshimura S, Ishikaura E.On the unusual granulation combined with hyperplastic changes of lymphatic tissue[J].Trans Soc Pathol Jpn, 1948, 37:179-180
[3] 金玲,張永紅,石慧文.兒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1):1489-1490
[4]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
[5] 余問橋,鄭光勇,張雄.頜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腫的臨床特點與診斷[J].口腔醫學,2003,23(5):314-315
[6] 胡小毅,羅莉.嗜酸性淋巴肉芽腫[J].國外醫學口腔醫學分冊.2005,32(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