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例VSD覆蓋術治療下肢創傷性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護理。主要包括術前護理、術后一般護理和VSD創面與負壓吸引管的觀察及護理。
關鍵詞:皮膚軟組織缺損 護理 VSD 持續負壓吸引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28-01
下肢皮膚軟組織損傷是我科常見的創傷。常見的原因有車禍傷、碾壓傷、燒傷等,由于傷后局部肢體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感染和壞死。如何有效的修復創面,促進局部肉芽組織的生長,是促進創面愈合的重要因素。而用VSD治療是一種簡單快捷的方法。較傳統治療方法的優點是,它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刺激肉芽組織快速生長填充創面,縮短了住院時間,同時也為二期植皮和游離皮瓣修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科近兩年來15例病人采取這種方法均取得很好的療效,主要是小腿和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病人,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男女病人共15例,其中一例足部燒傷,其余為外傷,年齡25至71歲,平均年齡48歲,受傷時間長短不等,皮膚軟組織缺損面積大小不等,創面主要分布在小腿和足部。
2 材料
VSD敷料(醫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引流管、透明貼膜、三通管(Y型接頭)、負壓吸引器。
3 術前護理
3.1 心理護理。患者意外受傷后由于疼痛、失血、活動受限和擔心愈后,產生恐懼焦慮心理,作為護理人員我們應該熱情接待病人,安慰病人,樹立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療,向其介紹VSD的原理及優點,列舉成功的案例,以解除其思想顧慮,使之積極配合并接受治療。
3.2 術前準備。遵照醫囑做好皮膚準備、完善化驗室檢查、拍片、必要時備血,準備負壓吸引裝置,術前晚指導患者注意休息,術前禁食12小時,禁水6小時。
4 術后護理
按相關麻醉術后常規護理,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觀察患肢末梢的血運情況,協助患肢抬高并保持功能位置,認真細致的做好皮膚護理,定時翻身按摩,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多飲水,適量蔬菜水果,預防各種并發癥如褥瘡、墜急性肺炎、便秘及泌尿系感染的發生。
5 VSD創面與負壓吸引管的護理
持續負壓吸引是VSD術的關鍵,一般負壓維持在0.03-0.04MPA之間較理想,負壓太小不能有效吸引,過大可致出血,還可引起吸引管變扁、官腔變小,妨礙分泌物及時吸出,負壓維持時間一般為10-14天,對于組織血供較差,面積較大的創口,時間為15-20天左右。正常負壓吸引狀態下,VSD擴創材料應塌陷,引流管管型暴露良好,引流管內吸出血性液體或膿性液體,說明負壓有效,若VSD材料鼓起,看不見管型,除堵塞外,還應考慮負壓源異常,如吸引接頭處密封不嚴,負壓停止或引流管壓迫、折疊等,可做對癥處理,若引流管堵塞,可注入生理鹽水待堵塞的引流物變軟后重新接通負壓,正常引流管內為暗紅色引流液,若引流瓶短期內有大量鮮血引出,每小時大于300ml,說明創面有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護理人員應嚴格床頭交接班,指導患者及家屬翻身時引流管不要牽拉、折疊,更不可隨意調節負壓,已使創面的滲出液及時清除,防止感染的擴散和毒素的吸收,每天定時更換引流瓶和倒出引流液,更換時使用雙鉗夾閉引流管,防止引流物重新吸入到創面內。
6 觀察患肢血液循環
皮膚顏色、末梢溫度、患肢是否腫脹、動脈搏動及肢體的感覺運動情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7 飲食指導
因創傷的高代謝狀態和引流液中大量營養物質丟失,導致機體營養缺乏,飲食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必要時可通過靜脈補充,并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參考文獻
[1] 賈玉娥,馬秀琴,何瑤.人工皮膚封閉時負壓引流術的護理.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