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抓好控制活動、緩解疼痛、合理氧療、抗凝和飲食、保持大便通暢等環節的護理,能提高心肌梗死病人的安全感,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關鍵詞:心肌梗塞 急性病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38-01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義及臨床表現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以致相應心肌發生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
1.2 臨床上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發熱、白細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電圖系列演變等表現,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AMI為內科常見急癥,臨床上常表現為嚴重而持久的胸部悶痛(部分病人無疼痛),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常并發心衰、休克與心律失常,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發病早期得到及時處理,就可以減少梗塞范圍和并發癥的發生,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關鍵。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觀察與護理
3.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3.1.1 嚴密觀察血壓。有合并癥,血壓不穩定者應每隔10min監測1次,血壓平穩后,根據病情延長測量時間。無合并癥每隔1~2h測1次。
3.1.2 進行心電監護。護士必須熟悉患者心電圖變化及正確識別各種心律失常圖形。對患者采用心電監護儀連續監護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和敏銳感,及時發現心律、心率的變化,盡快協助醫生采取有效措施。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時,電極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檢查導聯線連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時電極脫落。
3.1.3 心功能的觀察與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液體出入量情況,注意觀察患者顏面、四肢水腫情況,為患者輸液時控制滴速及液體量,避免增加心臟負荷。在使用利尿劑時注意觀察尿量,防止低血鉀發生。
3.1.4 吸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狀態,用鼻導管持續高流量吸氧3~5d,流量為4~6L/min,以后間歇吸氧,流量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療中重要措施,氧療可以提高血氧飽和度,緩解心絞痛,減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縮小梗死的面積的擴大,因此及時通暢有效吸氧是至關重要的[1]。
3.2 飲食的護理。AMI病人的飲食中,應給予高維生素,足量蛋白質,低脂,低鹽,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時鼓勵病人多飲水,多吃水果,食用適量的蜂蜜,并強制戒煙[1]。飲食宜少量多餐,切忌過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3.3 心理護理。大部分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所以我們要為病人提供安靜安全、清潔、舒適的治療護理環境,使患者心情舒暢,精神寬松。對個人隱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減少環境對患者的惡性刺激。鼓勵患者調整心態,樹立信心,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3.4 疼痛的護理。劇烈的疼痛可導致休克及心律失常,煩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臟負荷,誘發心力衰竭,并伴有疼痛、壓榨感,因此護士要認真觀察疼痛的性質、持續時間。要盡快解除疼痛。
3.5 生活上的護理。AMI患者發病后2周處于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病人的翻身、洗漱、飲食、大小便等,均由護士協助,并作肢體被動運動,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導在床上活動,動作要緩慢,防止體位性低血壓。3周后,可離床站立和室內緩步走動,病重或有并發癥者,須延長臥床時間。
3.6 保持大便通暢。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可服用蜂蜜水,每晚睡前行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促進排便,保持1~2天排便一次。必要時可用緩瀉劑,亦可用開塞露或鹽水低壓灌腸,保持大便通暢[1]。
3.7 應用抗凝劑的護理。抗凝治療期間,要密切注意有無出血傾向。出血部位多見于穿刺點、粘膜,偶見于顱內、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適當延長局部壓迫止血的時間,必要時可加壓包扎,減少并盡量避免多次靜脈注射。發現病人有神態的變化,以及大小便顏色、皮膚及粘膜異常,要及時通知醫生,調整肝素的用量。
3.8 加強監護意識,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溶栓治療是近年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之一。但溶栓后出現的并發癥也是不容忽視的。溶栓治療后應持續心電監護,注意觀察ST段和T波的變化及其心電圖的演變,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
3.9 康復指導。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有計劃地使患者了解該病的醫療知識,教給患者相應的健康知識,即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復發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規律,有利于配合治療,防止或減少誘發因素及并發癥,盡快恢復和促進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減少發病的危險因素。
4 討論及護理體會
近年來,我國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嚴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觀察病情,做出早期診斷、積極搶救、有效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4.1 臨床資料。患者,男,59歲,因心前區疼痛伴大汗3小時余而抬入院。患者自述于當日八時余在河邊洗衣時突感胸前不適、悶痛,伴上腹疼痛、大汗、精神不振,無惡心及嘔吐。被同在河邊洗衣服的人發現急送本村鄉村醫生處治療,當時患者大汗不止,血壓低,經口服消心痛等胸悶不能緩解。鄉村醫生疑為“急性心肌梗塞”,于是急呼我院120而急診入院。入院時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重癥面容,表情痛苦,全身皮膚潮濕出汗,四肢厥冷,無紫紺。體溫:36攝氏度,心率60次/分,血壓125/80毫米汞柱。心電圖示:急性下壁、后側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立即予以輸氧、建立靜脈通路、24小時心電監護、抗凝、溶栓、緩解心絞痛等對癥支持療法。治療一個月,康復出院。
4.2 出院指導。一般病人4~6周已進入恢復期,如病情穩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繼續按冠心病治療,指導病人長期服用小劑量的阿斯匹林或潘生丁對抗血小板聚集,預防再梗塞,并定期隨訪。指導病人戒煙酒、濃茶,避免攝入過多膽固醇高的食物。加強鍛煉,防止過度肥胖,加重心臟負荷。平時學會自我控制,遇事冷靜,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安排合理的運動,促進體力恢復。多向病人講解心肌梗死的有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預防并發癥的發生[2]。
4.3 體會。通過上述患者的護理,我深深地體會到,急性心梗病人的癥狀一般以持續性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緩解,同時伴有心電圖動態改變及心肌酶增高,患者發病時露出焦慮、恐懼,有瀕死感,這是一種應激產生的情緒反應。在搶救時,要動作敏捷,護士在護理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細致的病情觀察,及時準確地予以治療,一方面要加強心理護理,經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休養環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從而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合理安排飲食,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適量的止痛鎮靜藥物,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本疾病,做好康復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從而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冬.淺談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護理.醫藥論壇雜志[J].2004,25(13):70
[2] 朱玉潔.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井岡山醫學專報,2005,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