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為探討女性冠心病(CHD)病人的特殊臨床癥狀及危險因素,實施相應的護理對策。
方法:將200例確診為冠心病由住院患者按性別分成兩組進行回顧性調查和分析。
結果:女性患者冠心病的發病率低于男性人群。但癥狀不典型,誤診率高,就診后病死率、猝死率及各種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患者。且具有較大的隱蔽性。合并有高血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女性患者發生冠心病的機率高。
結論:護理人員應對就診的高危女性冠心病患者進行快速識別和分診,并適時地進行有關冠心病知識的健康教育。
關鍵詞:冠心病 危險因素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44-02
冠心病在我國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年時期冠心病的發病率女性低于男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差異性逐漸縮小。由于女性患者常表現不典型癥狀,并很少有病前征兆而被忽視直至延誤治療。增加了病死率和致殘率,所以,近年來對女性冠心病的基礎理論與臨床防治研究引起廣泛關注,并有了很大的進展。本文通過對200例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素、臨床特點及住院嚴重關發癥的分析,探討女性冠心病護理干預工作的重點與內容。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選擇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科住院且符合WHO診斷標準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8例,年齡在41至78歲,平均年齡58.63歲,女性62例,年齡在48至79歲。平均年齡55.68歲。對性別不同的兩組病人進行調查比較。并從周圍人群中選取無冠心病女性50例為非冠心病組做對照組,年齡在42至70歲,平均年齡53.36歲,與女性冠心病患者進行對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危險因素調查。
1.2.1.1 病史。詳細了解冠心病家族史,一級親屬如父55歲、母65歲以前患冠心病者則認為有冠心病家族史。詢問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史與治療情況和飲酒、吸煙史及職業、文化程度等。詢問有無閉經史及口服避孕藥史。
1.2.1.2 計算體重指數。體重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kg/m2)。
1.2.1.3 測量血壓。已服降壓藥者,停服5個半衰期以上。測量時安靜休息15分鐘以上,測量右臂血壓。連繼3次,間隔5分鐘,取兩次較低讀數的平均值。
1.2.1.4 測量血糖、血脂。隔夜禁食12小時,抽取靜脈血,分別測定血糖、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脂。
1.2.2 臨床特點。調查冠心病患者的既往心肌梗死以及冠心病史時間,詳細了解患者的癥狀特點。總結患者住院期間嚴重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與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女性冠心病組與非冠心病患者危險因素的特點。女性冠心病組有冠心病家族史者顯著多于非冠心病組,P<0.05女性冠心病組有口服避孕藥史者多于非冠心病組,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女性冠心病組患者血總膽固醇、收縮壓及血糖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組,P<0.05,血甘油三脂及體重指數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惡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室顫動,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停搏。
由表3所示,男女兩組冠心病患者比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睡眠呼吸暫停等兩組間有差異(P<0.05)惡性心律失常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
3 護理
3.1 護士應在獲得臨床檢查數據和醫生做出診斷之前及時了解病史及癥狀特點,尤其是女性胸痛患者常表現不典型癥狀。如牙痛,上腹痛,咽喉不適,頸肩部壓迫感或沉重感,或僅有左上肢、脂尖不適感,護士應嚴密觀察,做好護理記錄,并急診檢查心電圖(ECG)結合病史分析,以便正確進行識別和分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穩定性心絞痛(UA)等冠心病急重癥。
3.2 女性較男性思想負擔重,易恐懼、焦慮,對陌生環境、設備易提出疑問,護士應向病人解釋進行心電臨護的必要性,鼓勵患者與醫護人員配合,解除緊張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3 據調查女性吸煙者占有一定人數,特別是55歲以上吸煙人數較多已構成吸煙群體。吸煙會使絕經前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損害血管內皮細胞。護理人員應積極大力宣傳吸煙的危害性。建議女性人群放棄吸煙和減少被動吸煙。
3.4 加強對呼吸暫停疾病的了解,消除認為鼾聲是熟睡標志的誤解[1]。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除必要的心電臨護外,還要觀察呼吸節律及深淺度、紫紺、多汗等癥狀,詢問病人有無胸悶、胸痛及心前區不適,及時給予中流量吸氧,發現問題立即與醫師共同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3.5 將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性心絞痛等冠心病急重癥患者置于CCU嚴密臨測心電血壓,病情變化,迅速評估病人危險程度。
3.6 調查結果表明,心衰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呈顯著正相關,即自理能力越強,生活質量就越高。護理人員應注意調動女性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發揮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幫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應采取的措施,(如適當的體力活動、合理善食、定時服藥等)。預防并發癥,教會病人瓣別與心衰有關的癥狀和體征。如呼吸困難、咳嗽等。以及應采取的急救方法。如臥床休息、排便時不要用力、每日測體重等。以滿足病人的護理需求。
4 討論
冠心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常是多種因素作用于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稱之為危險因素。雌激素能降低血脂,抑制糖耐量異常,降低高血壓發生率,抑制肥胖等冠心病的危險因素[2]。本組查研究顯示:冠心病家族史及血清總膽固醇、收縮壓、血糖水平增高為女性冠心病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以下分別進行討論。
4.1 冠心病家族史。據凋查冠心病遺傳易感性高達50%,其直系親屬的冠心病危險性較一般人高6倍,提示遺傳因素不容忽視[3]。本組資料中可看到女性冠心病有家族史者明顯多于非冠心病組的患者。從而提示護理人員尤其是對有家族史者應積極宣教,正確指導患者定期體檢,將血糖、血脂,血壓等控制在正常水平。
4.2 血清總膽固醇水平。有研究顯示,冠心病的發病率隨血清總膽固醇的水平升高而增長。近年來,日益增多的資料提示血清總膽固醇水平與冠心病發病,尤其是與冠脈事件及冠心病死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影響血清總膽固醇的主要營養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及膳食膽固醇,因此膳食指導的主要內容是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量。健康婦女每日食物中,脂肪<30%、飽和脂肪酸<8—10%和膽固醇<7.8mmol/L(mg/dI);護理人員對CHD易患人群則推薦以下限制飲食:脂肪<25%、飽和脂肪酸<7%和膽固醇<5.2mmol/L(200mg/dl),鹽<2.4g,盡量減少和避免肥肉、動物內臟、蛋黃等食物攝入,并食用5種以上的蔬菜或水果,使CHD易患人群養成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
4.3 合并高血壓是一個長期逐漸進展的慢性疾病,同時又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也是CHD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是正常血壓的2.8倍。一般認為高血壓病史的患者發生冠心病后病死率高,預后差[4]。本組資料顯示,女性冠心病組中合并高血壓的比例明顯高于非冠心病組。血壓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升高趨勢。65歲以上的老年女性中有55%患高血壓病,絕經前的女性如患有高血壓,會使CHD的機率增加[5]。護理人員在有家族史的健康人群中應進行宣教,讓她們定時檢查測血壓,非糖尿病患者血壓應保持在120/7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應保持在110/70mmHg以下。
4.4 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是女性人群中誘發CHD的最常見危險因素,糖尿病會使女性患CHD的機率增加7倍,從本文中發現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組。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將完全喪失絕經期前的雌激素保護作用[6]。雌激素可通過多種途徑穩定血管內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應急及機能損傷引起血管內膜增生,減少膠原和彈性蛋白生成,從面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起到抑制作用[6]。此種保護作用一旦被破壞,女性CHD的發病與男性相同。
在臨床上及時發現糖尿病,科學地控制血糖,積極做好一級預防,仍可以控制CHD的發病。護理人員要指導女性,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應每年查血糖一次,如空腹血糖在6—7mmol/L,即應控制每日進食量,并在護理人員的旨導下適當調節飲食習慣,以合理的進食結構和體育鍛煉,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質量,以達到最大程度地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7]。
4.5 臨床特點及并發癥。本組資料顯示,女性CHD患者癥狀不典型者多,病史較短。住院期間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發生明顯較男性患者多。這與多種因素有關。不少臨床資料表明,女性CHD患者常以胸悶、氣短首發癥狀,胸痛出現較遲,因而導致治療的延遲和較差的預后。相反,男性患者癥狀典型者多,在獲取CHD相關知識方面優于女性,所以很多男性能更早得到診斷,開始進行CHD的預防及治療。這也與女性患者住院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發生較男性多有關,同時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多,使得病程復雜和危重,易引起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因此護理人員在密切觀察病情的同時,還應教會女性患者如何識別并發癥,并及時告知醫護人員以得到及時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李菁,李崢,李五一.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行為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理志,2007,42(6);541—543
[2] 許兆延.絕經期前女性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患者臨床探討[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6,8(第12卷,第4期)270—272
[3] 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6,149—162
[4] 王京媛.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與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2);62
[5] 劉國仗,黨愛民.高血壓與冠心病[J].中國循征雜志,2001,16,393—394
[6] 徐克惠.絕經與心血管疾病[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0,15(4);172—173
[7] 阮麗芬,李淑儀,郭帶娣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術的全程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4)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