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粘連性腸梗阻術后中西醫結合護理。
方法:粘連性腸梗阻患者60例,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
結果:60例患者肛門排氣、排便,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X線示液平或腸腔積氣消失,隨訪6個月復發2例,3例患者治療1周后肛門仍未排氣、排便,臨床癥狀及X線檢查無改善,疑有絞窄性腸梗阻,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結論:對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提高療效。
關鍵詞:粘連性腸梗阻 中西醫結合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57-02
2008年7月—2011年8月,我科治療粘連性腸梗阻60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8年7月—2011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有腹部手術史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12-80歲,平均42.8歲。60例患者均有腹部手術史,其中闌尾切除術30例,腸道手術13例,膽道手術6例,婦產科手術5例,胃大部切除2例,腹部外傷手術2例,其它腹部手術2例。所有病例均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及肛門排便、排氣停止的典型腸梗阻癥狀,腹部X線片可見液氣平面和腸脹氣。住院時間3d~10d,平均6.7d。
1.2 治療方法。采用西醫的補液、抗感染、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的基礎上加用加味大承氣湯煎汁200mL保留灌腸,每次1劑200mL,每日2~3次,待肛門排氣排便后改為胃管注入,每次1劑200mL,每日2~3次。同時針灸足三里、天樞、內關穴。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患者肛門未排氣、排便、反復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陣發性絞痛時,常因癥狀不緩解害怕二次手術而產生恐懼心理。①首先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病人充足的休息。②加強于病人溝通,向患者說明腸梗阻治療過程,消除患者恐懼心理,使之密切配合治療。③安慰陪伴病人,指導病人使用放松術。如:緩慢地深呼吸,讓病人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2.2 專科護理。補液堅持量入為出,見尿補鉀原則,準確記錄24h出入量。禁食,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經常檢查胃管是否通暢,觀察抽出液的量和色,若抽出液由草綠色變為淡黃色及至澄清,表示病情好轉。按時從胃管注藥。嚴密觀察病情及治療反應,對無大便、不排氣者應轉手術治療,提前做好術前準備。
2.3 出院教育及預防。做好出院前的健康宣傳教育:①指導患者做適當的運動,餐后不宜做劇烈活動。②平時吃易消化衛生的高熱量、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不宜暴飲暴食,禁忌食用含鞣酸的生冷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有腹痛等不適時應及時就診。③保持精神樂觀,睡眠充足,不過度疲勞,有益于疾病的康復。
3 結果
60例患者肛門排氣、排便,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X線示液平或腸腔積氣消失,隨訪6個月復發2例;3例患者治療1周后肛門仍未排氣、排便,臨床癥狀及X線檢查無改善,疑有絞窄性腸梗阻,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4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形成粘連的原因很多,腹腔手術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2]。在中醫學中無粘連性腸梗阻病名,粘連性腸梗阻屬中醫學“腹滿”、“寒疝”、“宿食”、“關格”、“腸結”、“結胸”等病證范疇。中醫學認為腸為“傳化之腑”,必須“以通為用”。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動而不靜”、“降而不升”。氣機運行,以通降下行為順。氣機阻滯、瘀血郁滯、寒邪凝滯、熱邪郁閉、濕邪中阻、飲食不節等導致腸腑傳導失常,通降受阻,滯塞不通而出現氣血阻滯、濁氣不降、胃氣上逆、傳化失司,引起痛、脹、吐、閉等癥狀。在治療方式的選擇上,西醫治療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再次手術可能會帶來更大范圍的粘連,給患者帶來潛在的危險。然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是在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在胃管中注入中藥及其配合中藥灌洗,彌補了傳統中醫口服藥物的不足,通過灌腸可以促進藥物吸收,還可通過刺激肛門收縮,促進排氣通便。梗阻患者在非手術治療情況下得以緩解,既減輕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又可減輕其經濟負擔,更可避免再次手術帶來更大的腹腔粘連[3]。
治療過程中,護理的配合作用也極其重要,對入院的新患者予以心理護理,減少心理負擔,更好的配合治療。住院期間,給予腸梗阻疾病知識的健康宣教,強調飲食的注意事項及其誘發因素的預防,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生活上的護理,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增加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在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腸鳴音和腹部體征變化,特別是出現腸絞窄或腹膜炎體征時,及時報告當班醫師及時處理,以免延誤病情,引發生命危險。
參考文獻
[1] 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6
[2] 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74-1076
[3] 梁俊麗.泛影葡胺加中藥大承氣湯治療粘連性的腸梗阻[J].中國實用醫藥,2010,16(1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