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及護理。
方法:選擇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靖州縣人民醫院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62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低分子肝素0.4ml,臍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h 1次,連用7天。
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0.0%,對照組有效率68.8%,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顯著,安全可靠,護理與一般護理、心理護理、注射操作并重。
關鍵詞:低分子肝素 不穩定型心絞痛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62-01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急性冠脈綜合征之一,是臨床危重征,有進行性惡化趨勢,如不及時治療可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我們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30例,治療期間給予積極的護理措施,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靖州縣人民醫院住院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62例。62例均符合WHO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診斷標準,除外出血性疾病、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主動脈夾層等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禁忌證。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齡36~75歲,平均52歲。其中初發型勞力性心絞痛6例,惡化勞力性心絞痛12例,自發型心絞痛8例,混合性心絞痛4例;對照組32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齡38~75歲,平均51歲。其中初發型勞力性心絞痛8例,惡化勞力性心絞痛12例,自發型心絞痛8例,混合性心絞痛4例。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硝酸酯制劑、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腸溶阿司匹林等藥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低分子肝素0.4ml,臍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h 1次,連用7天。
1.3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消失,癥狀被控制,心電圖ST-T缺血程度較用藥前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②有效:心絞痛顯著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心電圖上ST-T缺血程度無明顯變化;③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程度無好轉或惡化,心電圖ST-T缺血程度無改變。
1.4 統計學處理。兩組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90.0%,對照組有效率68.8%,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1例出現注射部位皮下淤斑,未見其他出血及過敏反應。
3 護理體會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狹窄基礎上伴有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導致心肌缺血狀態,引起臨床癥狀,故抗凝治療在不穩定型心絞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分子肝素通過較強的抗Xa活性達到抗凝效果,大量臨床應用證實,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死亡率,能使心絞痛發作頻率明顯降低,運動耐量增加,缺血時的心率壓力乘積增加[1]。當患者心絞痛發作時,應就地停止活動,立即給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持續高流量吸O2,并觀察記錄心絞痛發作次數、程度、持續時間及緩解情況。心絞痛發作時立即做心電圖,觀察S-T段、T波變化,以判斷療效。還要教會患者進行自我監護,如注意觀察大小便顏色、皮膚黏膜及牙齦有無出血現象,忌注射部位熱敷,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險,一旦有出血現象發生即告訴醫護人員,妥善處理,從而保證治療效果。注射部位一般選擇患者腹壁臍周皮下,注射部位常規消毒后,操作者用左手拇指、食指提起腹壁皮膚形成皮下皺褶,在皮褶最高點垂直進針,據患者胖瘦進針約1cm,回抽無血,將藥液緩慢注入皮下脂肪組織中,拔針后局部壓迫1~2min,每次更換注射部位,防止硬結形成,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因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為腹壁皮下,患者普遍存在緊張、恐懼心理,治療前應向患者講解使用該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藥物的藥理作用、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等,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使其接受治療,提高療效[2]。有些患者由于疼痛刺激而急躁不安,要有的放矢地對患者加以安慰、解釋、開導,介紹同類好轉病例,克服患者緊張消極情緒,指導患者學會控制自己情緒,保持心境平和,增強戰勝疾病信心。
參考文獻
[1] 王旭.心血管病的研究進展.心血管病學進展,2004,7(4):267
[2] 李洪順,柏學敏.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10(2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