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 中藥熏蒸 康復訓練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66-02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以膝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破壞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關節炎。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臨床以休息痛、關節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及畸形為主要癥狀。現代社會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增長的趨勢使膝關節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它是導致運動障礙、慢性致殘的主要疾病,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損害[1]。我科針對40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中藥熏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40例本病患者,男12例,女28例。年齡66-84歲,平均年齡75.2歲,均采用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見表1)。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年齡≥65歲者,且排除其它類型的膝關節病變及嚴重心、及、肝、腎功能不全者作為納入對象[2]。
1.2 方法。采用組方等藥材,中煎取汁適量放入熏蒸理療儀,以武火煮至47℃~50℃(因個體差異調整溫度)暴露患部,將時間調至30分鐘,治療結束后配合患者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連續治療15天為1個療程。
1.3 結果。
1.3.1 療效標準[3](見表2)。
1.3.2 結果。其中37例病人經過5周~1個月治療,療效滿意,優良率達92.5%,隨訪3~6個月無一例復發。
2 護理方法
2.1 治療前護理。做好評估,詳細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皮膚情況,有無皮疹及破潰。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好得配合,并測量患者生命體征。
2.2 治療中護理。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24℃~26℃),注意保暖。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治療溫度及時間,隨時詢問患者自覺癥狀,若患者有感覺皮膚灼燙,頭昏、胸悶等不適,應及時停止治療,通知醫生處理。
2.3 治療后護理。治療后應囑患者休息片刻,冬日應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夏日應注意預防中暑,若患者無特殊不適,休息30分鐘后可作膝關節功能鍛煉。
2.4 股四頭肌鍛煉。中老年人膝關節由于磨損,造成骨性關節痛,故股四頭肌訓練對KOA預防及治療,康復至關重要。指導患者坐位,屈膝伸直,全點側足抵住一固定物(如桌腿、墻壁)用力伸膝,讓足尖固定物,注意足跟不能抬起。隨即放松為一次,反復進行,1次/天,15-30分鐘/次。對于關節僵硬較重者,可進行強力的被動和主動運動,但不可施加暴力,以免造成骨與關節再損傷。
2.5 心理護理。由于該病發生后,持續膝關節疼痛,行走不便限制了患者的社會交往,使他們處于封閉狀態,社會角色、地位和經濟狀況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從而引起社會功能低下[4],故護理人員應誠懇、關心病人,對患者采取健康宣教,加強溝通,對增加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從而能正確對待自身疾病,保持積極心態進行治療和康復。以良好的方式緩解病痛發展[5]。
2.6 飲食指導。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年高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痰瘀阻絡或因感受風寒,濕之邪或久行,久立、強力負重而致筋骨失養,血瘀氣滯而致,其病位在筋骨,與肝、腎、脾關系密切[5]。故在日常生活中,飲食對KOA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如:三七丹參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功效。豬腎粥具有祛風除濕、補益腎氣功效,桃仁粥具有益氣活血,通利關節功效。平日還應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等富有高維生素、礦物質食物。
3 體會
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中屬于“痹癥“范疇,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的退行性疾患。中醫認為該病多屬于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邪外侵,筋脈痹阻為標。而中藥熏洗可以舒經活絡,祛風散寒直達病所。以雞血藤、伸筋草、懷牛膝、川烏為君,舒經活絡,活血化瘀。杜仲、馬錢子為臣,諸藥合用,消除癥狀,股四頭肌作為膝關節的起動肌,是膝關節的主要動力,此鍛煉可增加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力量,促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增加其穩定性,鞏固療效。
綜上所述,兩者合用,動靜結合,使得患者經絡通暢,筋骨得養。且療效持久,患者痛苦減少,不失為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優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沈欽榮.循征醫學在中醫藥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中的應用[J].
光明中醫,2005.20(6):25-26
[2] 楊學鈴,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膝骨性關節炎的護理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
[3] 董良,膝骨性關節炎綜合治療及康復護理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P).71
[4] 郭根平,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社會功能狀態[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5] 王春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西醫護理進展[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