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首次血液透析病人舒適度的影響。
方法:將在本院腎內科住院的40例首次血液透析病人,按血液透析護理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認知、情緒和行為等針對性舒適護理干預,觀察病人透析后的舒適度及透析中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結論:護理干預可以提高首次血液透析病人的舒適程度,減少透析中的并發癥,提高了治療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 首次血液透析 舒適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68-01
血液透析是各種腎功能衰竭及尿毒癥患者主要治療和賴以生存的方法。首次血液透析治療尤為重要。初期透析病人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通過舒適護理干預,使患者對血透充滿信心,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在生理和社會舒適度上得到改善,可減少血透中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血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血透室有40例進行首次血液透析病人,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9~89歲,平均年齡44.5歲,急性腎衰竭5例,其余為慢性腎衰竭病人,慢性腎炎20例,高血壓腎病5例,梗阻性腎病3例,糖尿病腎病5例,多囊腎2例。
1.2 方法。
1.2.1 護理干預方法。按血液透析護理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認知、情緒和行為的舒適護理干預。
1.2.1.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確立護理干預的基礎 病人入院后,重點關注病人心理上的舒適,護理人員幫助病人熟悉病房環境,對患者以熱情、誠懇的態度、關心、體貼患者,以取得其信任[1]。
1.2.1.2 患者取決于對血透不了解,害怕疼痛,擔心有生命危險而產生焦慮,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因此,應幫助患者改變認知偏差,以減輕焦慮反應。給患者講解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包括治療的目的,過程及可能出現的情況和注意事項,以減輕其緊張情緒,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2]。
1.2.1.3 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實施情緒干預。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談,耐心傾聽并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發揮家屬的重要作用,鼓勵安慰患者,增強治療信心。
1.2.1.4 指導患者掌握減輕焦慮的方法,實施行為干預。①透析室應安靜明亮,寬敞整潔。讓患者在血透中感到生理上的舒適。②做好血透中的監測,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評估患者不適部位的原因及程度,及時報告醫生處理。③透析中鼓勵患者相互交談。④透析結束后,根據具體情況交代注意事項,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懷,增強信任感,使之真正感受到身心舒適[3]。
1.2.2 觀察指標。①觀察病人透析后的舒適度:采用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心理狀態評定,累計評分超過常模29.78±0.46分表示有焦慮存在:評分在4分以上,表示不舒適。睡眠情況通過護士觀察,難入睡或易醒,需藥物幫助入睡為睡眠差。②觀察病人透析過程中的并發癥。
2 結果
我院40例首次透析病人感受舒適有35例,焦慮1例,睡眠差2例,透析過程中出現低血壓1例,高血壓1例。
3 討論
3.1 影響病人舒適度的原因分析。舒適是指人達到生理,心理,靈性上最愉快的健康狀態。首次透析的病人都存在焦慮,緊張,恐懼等負性心理。血液透析又在陌生的治療環境和透析機也可以引起病人的應激反應,這些心理、生理、環境的改變引起病人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舒適的程度逐步下降,直到最后舒適被不舒適所替代。
3.2 舒適護理干預對病人舒適度的影響。通過從認知、情緒、行為三方面進行舒適護理干預。護理人員以理解、同情、尊重的態度幫助病人,使病人了解血透相關知識,使病人對疾病有充分的認知,同時給予病人情感上的支持,通過積極的自身學習和調節,能緩解負性不良情緒,降低對首次透析的應激反應。提高病人的舒適度,積極配合治療。
3.3 舒適護理干預對血液透析過程中并發癥的影響。由于病人接受舒適護理干預后,對血液透析的認知、不良情緒的緩解以及透析過程中的配合都處于一個正性的應激階段,減輕了對首次透析的恐懼感,形成良性循環,減少了負性情緒對體內交感神經的刺激,減少了兒茶酚胺等縮血管物質的釋放,最終減少了由此導致的血壓升高、心律失常、冠脈痙攣引發的胸痛;而透析中的低血壓除與循環血容量的減少有關,焦慮及緊張等不良情緒都會引起血管痙攣,回心血量減少,心律失常,血壓下降等。病人在血液透析過程中,正確認知透析的重要性,并積極配合治療,減少透析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4]。
4 結論
在首次透析病人進行舒適護理干預之后,都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舒適度改善,使得患者并不是很排斥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減少透析過程中的并發癥;提高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娜靜.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臨床合理用藥,2012.03,131
[2] 李曉紅.舒適護理在血液透析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2.02,144
[3] 洪世瓊.首次透析患者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01,105-107
[4] 金惠銘,主編.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