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83-02
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出血少、痛苦小、術后并發癥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越來越受到患者的矚目[1]。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實施婦科腹腔鏡手術230余例,通過我們精心的護理,無一例發生腹腔內出血、切口感染等手術合并癥。下面將我的護理心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護理對象。婦科腹腔鏡手術后的患者。
1.2 術后監測。腹腔鏡手術在二氧化碳氣腹下進行,如果氣體殘留于人體疏松組織過多或吸收大量氣體易出現高碳酸血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1]。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連接心電監護,觀察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給予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固定尿管或引流管,觀察腹部傷口滲血及陰道出血情況,遵醫囑用藥,24小時后病情平穩改為二級護理。
2 觀察與護理
2.1 床邊交班。病人從手術室回病房,麻醉師與護士交接,及時為病人測量生命體征,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檢查輸液通路、腹部傷口敷料、陰道出血及麻醉鎮痛泵等,認真做好床邊交班并記錄。
2.2 體位。腹腔鏡手術以全麻為主,患者未完全清醒時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待完全清醒后改為半臥位。經常巡視病人,觀察病人意識及肢體感覺的恢復情況;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協助病人維持正確的體位。鼓勵病人活動肢體,協助按摩四肢,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2]。
2.3 觀察生命體征。遵醫囑常規給予患者心電監護8小時,每小時觀察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并記錄;待監護平穩后,改為每2小時觀察1次并記錄。術后即刻改為每日測量生命體征4次,直至正常(腋下溫度36.2~37.3℃)后3天。術后1~2日體溫稍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度。
2.4 觀察尿量。術后保持導尿管通暢,認真觀察尿量及性質。術后病人每小時尿量至少50ml以上。術后24小時后液畢拔除尿管,囑病人適當多飲水和流質飲食,及早下床小便。留置尿管期間,給予會陰沖洗,保持局部清潔,預防感染。
2.5 觀察腹部傷口滲血及陰道流血。嚴密觀察腹部傷口敷料上有無滲出,滲出物的顏色和滲出量,尤其是翻身后的患者,傷口有滲血時及時更換敷料。嚴密觀察陰道流血量、色澤,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采取相應措施。
2.6 緩解疼痛。多數患者除了傷口疼痛還會有不同程度的腹脹及肩背部放射痛,持續而劇烈的疼痛會使病人產生焦慮,不安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保持被動體位,拒絕配合護理活動。為此,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及時給予止痛處理,以保證病人在舒適狀態下配合完成護理活動[2]。
2.7 飲食護理。全麻病人術后6小時內禁食,6小時后進流質飲食,先少量飲溫開水,再少量多次進食稀米湯或蘿卜湯,肛門排氣后,可食小米粥,忌食奶類和甜食等產氣類食品。次日可進半流質飲食。
2.8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腹腔鏡的并發癥包括普通外科手術具有的出血、損傷、呼吸道感染、切口感染,還有腹腔鏡特有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泌尿系損傷、肩背部放射痛、皮下氣腫等[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做出相應的處理。
2.9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從術后清醒,到康復出院,是貫穿始末的。關心體貼患者,及時與患者溝通,告訴其術后的注意事項,取得患者的配合。
總之,在科學進步,科技發展的今天,腹腔鏡仍是引領婦科微創手術的先鋒。新技術、新方法不斷的應用,要求我們不斷學習、適應新的發展要求,以最佳的護理方法及手段護理病人。所以,我們應把更全面的護理經驗融入到臨床實踐中,通過我們細致的觀察,精心的護理,使患者減輕痛苦,減少并發癥,達到最佳化的護理,滿足患者的需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費秀珍.婦科微創技術護理進展.2007第二屆北京婦科微創診療技術理論與實踐學術論壇,149-154
[2] 鄭修霞.腹部手術病人的一般護理.婦產科護理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