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頸椎前路手術的護理經驗,為患者康復提供幫助。
方法:對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間于我院接受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手術治療的27例患者護理經驗進行總結。
結果:患者術后無感染,骨塊無移位,融合良好,無護理并發癥發生。
結論:對患者良好的手術護理可提高患者康復水平,使手術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頸椎前路 椎間植骨 外科手術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93-01
頸椎病危害性較大,多采用手術治療[1]。頸椎前路手術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及頸椎骨折脫位并高位截癱的有效方法之一[2]。但由于頸椎解剖復雜、位置重要,手術中涉及諸多重要組織,術后常會出現各種并發癥[3]。為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手術護理尤其重要?,F選取部分我院進行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術治療的護理體會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間于我院接受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手術治療的27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44~62歲,平均年齡(51.7±3.5)歲;病因:脊髓型頸椎病10例,頸椎骨折并癱瘓8例,神經根型8例,椎動脈型1例。治療效果:治愈2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3%。
2 術前護理
頸前路手術部位較高,且椎間植骨手術持續時間較長,出血可能較多,術中對神經牽拉刺激較重,大多數患者對手術抱有恐懼心理,顧慮較多。術前巡回護士應注意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介紹手術治療的必要性,消除其緊張情緒,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除此以外還需及時做好各項常規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①備血并做好各種常規化驗、拍片、心電圖等一般檢查;②協助病人做好手術體位練習。頸前路手術一般行右側橫切口,術前應囑患者練習將氣管和食道往左側推拉,減少對術野暴露的影響?;颊咝g后一般為臥位進食,術前應重視訓練,以減少對術后進食量的影響并預防進食窒息的發生;術前囑患者自行練習最大限度向頸部左側推移氣管,指導患者進行有效深呼吸及咳嗽運動,以增加肺通氣量,利于痰液排除;③囑患者訓練平臥床上解大小便,以避免術后因排便習慣改變所致尿漪留和便秘;④其他:術前一周鼓勵患者多食營養豐富的食物,體質差者可適當補液,必要時補血,以增強患者對手術創傷及術后能量消耗的適應能力。還可以讓患者試帶頸胸石膏或石膏圍領,以減少術后不適對愈合造成的影響。
3 術中配合
3.1 巡回護理。巡回護士應堅守崗位,配合麻醉醫生進行麻醉,保持輸液和靜脈通路通暢,維持正常的血壓、脈搏和呼吸。術前做好患者體位固定與護理,防止患者頸部扭轉及術中出現壓傷,給手術帶來不便及并發癥的發生。術前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為避免脊髓減壓傷,摘除椎間盤的減壓手術需給予激素,巡回護士應積極配合。
手術過程中保持頸中立位,避免過伸時脊髓變粗變短影響手術,損傷脊髓,同時協助手術醫師觀察患者發音情況和肢體活動情況,以免損傷喉反神經和監測脊髓功能;觀察患者缺氧癥狀,經常查看吸引瓶中的出血量,了解患者血壓變化,及時發現病情異常變化。并督促術者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格控制手術參觀人員,盡量減少手術室內人員流動,杜絕感染及噪音。
3.2 洗手護理。洗手護士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術前了解病情及手術方案,提前準備好一些特殊的手術材料及器械,熟悉器械性能及手術步驟,術中思路與術者手術步驟保持一致,精力集中,主動無誤的傳遞合適的手術器械,使術者專心手術。還要監督術者,并提醒術者手術器械及物品放置,防止器械或物品留在患者體內;手術結束后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臺上物品。
4 術后護理
4.1 術后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嚴密的生命體怔監護及身體護理。術后24h內因搬動、體位改變及患者血容量不足、頸部出血等,可使血壓下降,應嚴格監視患者血壓變化;指導病人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困難、創口內出血窒息和入睡后呼吸抑制是本手術最危險的并發癥[4],要特別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強弱的變化,并適度調整氧流量。若患者出現口唇青紫、鼻翼煽動等極度呼吸困難,應立即剪開縫線減壓,給予吸氧。對于痰液過多過稠者,可適當增加霧化吸入的次數,必要時定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4.2 術后頸部制動?;颊咝g后一定要立即用適宜的頸領固定頸部,保持頸椎的穩定性并防止頸椎過伸過屈及旋轉活動而造成植骨塊脫出[5]。對全身消瘦、癱瘓、原有褥瘡者,可2h小幅度翻身一次,翻身時需由兩人協同操作,注意頸、肩和軀干部同時翻動,保持頸與脊柱在同一軸線上,防止頸椎錯位或植骨塊脫出;側臥時應頸部墊枕,避免頸部屈伸、扭曲。
4.3 并發癥的控制與預防。首先是預防感染:感染是患者術后首要控制對象,使用何種抗生素及其用量應嚴格按醫囑執行,并注意觀察其療效及毒性反應,掌握發生反應的處理方法,維持最好的有效血藥濃度及時間,以防止感染而致的硬膜外膿腫或感染性脊髓發炎所致的四肢癱瘓。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暢易引起肺不張而引起肺部繼發感染[6],因此要鼓勵患者咳嗽、咳痰,每日深呼吸至少5次,以利于肺部擴張,增加肺活量,消除分泌物。
手術切口護理:術后應密切觀察切口滲血情況,并注意傷口周圍有無腫脹,當切口滲血較多時,應查看切口并詢問患者呼吸情況。如發現切口周圍隆起,張力增大,頸部增粗,患者主訴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或困難時,應考慮有血腫可能,須立即通知醫生予以處理。
預防喉頭反應性水腫:頸前路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術對患者氣管及食道的牽拉較大,加之血腫的壓迫,往往可引起患者吞咽及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術后應注意患者反應,本研究對象無上述情況發生。
預防脊髓反應性水腫:手術創傷可引起脊髓反應性水腫或因局部滲血較多壓迫脊髓,造成肢體不同程度的麻木,活動障礙,甚至癱瘓加重,術后護理應嚴密觀察患者四肢的皮膚感覺,并注意患者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有無失禁的現象。如發現異常應立即報告醫生予以處理,本研究對象無上述情況發生。
4.4 康復護理。手術第二天如無并發癥發生,可指導病人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首先,肢體能活動的患者均要求作主動功能鍛煉,以增強肢體肌肉力量,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循序漸進,鼓勵并督促患者堅持鍛煉,病情允許,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應有專人看護,注意保證周圍環境的安全,預防意外發生;其次,被動功能鍛煉,保持關節韌帶活動度,減慢肌肉萎縮,防止肌腱韌帶退化和關節強直而失去正常功能。各關節各方向被動活動時,幅度應從小到大,髖關節伸展及內旋,膝關節屈伸,踝關節內外旋等運動。
5 結論
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術治療效果良好,骨塊無移位且融合良好,術后無感染,并發癥較少。良好的手術護理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接受程度,并能夠預防各部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康復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Ando T.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Rinsho Shinkeigaku.2012,52(7):469-479
[2] 王巖,白一冰,肖嵩華,等.頸椎病前路擇期手術術后早期并發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2(42):538-541
[3] 金大地,王健,瞿東濱.頸椎前路手術早期并發癥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2):102-106
[4] 陳雄生,賈連順,曹師鋒,等.頸椎前路手術的并發癥[J].中華骨科雜志,2004,23(11):644-649
[5] 周萍,趙志紅,瞿莉.前路頸椎間盤切除植骨內固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78例圍手術期護理.山西醫藥雜志,2011,7(40):731-732
[6] 郭春燕,陳書勤,尹銳峰.頸椎前路減壓圍手術期的呼吸指導與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