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分析對于創傷骨科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的臨床作用效果,并分析心理護理對于創傷骨科患者護理價值,以期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提高患者的臨床治愈率。
方法:選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共100例,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進行隨機分組,其中一組50例,為實驗組對該組的患者進行常規的臨床護理并同時予以心理護理,而對于對照組的50例患者,僅進行常規的臨床基礎護理,經過臨床的4~6個月的臨床護理后,統計分析所有患者的護理效果,并比較分析心理護理在創傷骨科護理中的具體臨床療效及應用價值。
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實驗組的患者恢復的較為迅速,并且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護理表示十分滿意,相比之下,對照組患者的術后護理恢復的速度較慢,并且有患者出現并發癥的現象,需進一步治療。
結論:利用心理護理來加強對于創傷骨科的患者護理具有很好的臨床護理效果,不僅大大提高患者的回復率,而且減少對患者的用藥量,因此創傷骨科患者的心理護理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的廣泛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創傷骨科 心理護理 護理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96-02
創傷骨科患者多是由于車禍、塌方、爆炸、墜落等嚴重的突發性事故造成,因此大多數患者在臨床的治療及護理過程中產生較為強烈的心理反應,并且大多數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生活失去基本的自理能力,只能夠長期的臥床休養,而且各項生理需求都必須依賴于別人,很容易造成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且多數創傷骨科的患者,因為身體不同程度的受到傷害且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而經受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對于患者的恢復造成巨大的影響。為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增強對康復的信心,促進患者的恢復率,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的實驗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所有患者均來自我院骨科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可確診為不同程度的創傷骨科,供10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52例,平均年齡為35歲,其中車禍致傷19例,炸傷16例,其余為塌方壓傷、斗毆致傷等,其中女患者48例,平均年齡33歲,其中機器傷12例,刀傷16例其余為墜落傷、砸傷等。在所選100例創傷骨科患者中閉合性骨折12例開放性骨折18例。血壓均低于正常血壓范圍,且患者傷情為多發傷伴骨盆骨折1例,伴肋骨骨折1例,伴脊柱骨折9例,其余患者伴有顱腦外傷、腹部閉合性損傷等。
1.2 基本方法。根據患者的入院時間隨機的分成兩組,其中實驗組患者50例,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平均年齡為33.4歲;另一組患者50例,其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26例,平均年齡34.2歲,兩組患者間的性別、年齡等無顯著差異。對實驗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詳細的調查后,制定相應的對策并進行心理干預護理;而對于對照組的患者僅進行常規的臨床護理,觀察分析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具體狀態,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評價分析。
1.3 心理護理。由于創傷骨科的患者,需要長期的臥床休息,因此患者多伴有焦慮、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創傷骨科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一切生理生活都需要醫護人員的幫助,因此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該盡量的考慮患者的自身心理狀態,從病人的角度出發,以增強患者的恢復信心,提高患者的回復率[1]。在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狀態較為嚴重,常伴有嚴重的疼痛現行,因此患者很容易產生煩躁的心理,并且因疼痛而常出現失眠的現象產生,因此及時的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同時在進行護理的同時,主動與病人溝通,傾聽病人訴說緩解病人的痛苦,并教會病人深呼吸放松療法,從而產生良好情緒,調節神經提高痛閥以減輕應激原對機體的反應,增強機體的反應能力,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并在心理上接受現實逐漸形成良性循環加快恢復速度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狀態,研究分析患者在經過心里護理后的具體狀態,并對其效果進行分析。
1.4 基礎護理。密切的觀察病人病情的變化。及時發現病人病情變化,觀察并記錄病人肢體疼痛狀況,并發癥及誘發因素,對于骨折的肢體進行可靠制動或固定,保持適當的姿勢以利于血液微循環消除腫脹。對病人設置導尿管記錄尿量,隨時觀察病人腎臟血流量情況了解腎臟有無實質性損傷,同時觀察尿色并及時報告主治醫生[1],防治感染。創傷骨科患者常常伴有嚴重的并發癥,由于手術治療后各項生理指標均未回復至正常水平,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在肌肉缺血、缺氧的的情況下導致肺部、腹部、肌肉骨骼感染。常使病情惡化造成嚴重后果,因此早期術后治療應注意置管沖洗,局部使用高濃度抗生素治療,及時注意生命體征變化。
2 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實驗組50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心理狀態較為樂觀,病情的恢復狀態十分迅速穩定,對于醫護人員的護理表示十分滿意,另有28例患者,經過基礎護理以及心理護理后,明顯的減輕了心理負擔,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的護理治療,患者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并對醫護人員的護理表示滿意,其余患者在護理前后病情恢復狀態未有太大改善;相比之下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僅16例患者的病情經過護理后,恢復速度較為顯著,其余患者的病情未有太大改觀。
3 討論
創傷骨科的患者經過臨床的治療后,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但是,大多數患者在手術后的護理過程中,出現劇烈疼痛的現象,因此在臨床中經常表現出嚴重的煩躁、焦慮等心理狀態,嚴重的影響者患者的臨床護理與恢復速度。為此本文通過對我院100創傷骨科換的臨床護理進行研究,發現對于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對于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同時在后期護理過程中及時的、動態的觀察病人病情的發展對于病人的恢復具有一定的幫助,好的護理能夠防止病人因不注重衛生飲食等造成嚴重感染導致病情惡化,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在創傷骨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選擇正確積極的心理護理對于病人的恢復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池金風,李文靜.術前焦慮的原因分析及其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4,18(11B):23-52
[2] 王惠芳.突發性創傷后患者的心理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