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給惡性腫瘤化療患者以靜脈炎預防性護理,減少患者靜脈炎發生率。
方法:給化療患者以心理護理、靜脈穿刺時的護理、化療藥物輸注過程的護理、化療藥物輸注過程的護理、化療藥物輸注過程的護理、化療藥物輸注完畢的護理等。
結果:63例患者通過化療全過程的細致護理,使他(她)們的化療得到順利實行,并有效地保護了化療靜脈血管,預防了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
結論:對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實施的全面護理,提高了惡性腫瘤患者的化療生活質量,提升了患者對醫護的滿意度。
關鍵詞:惡性腫瘤 患者 化療性靜脈炎 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99-01
腫瘤患者應用化療藥物化療時,對患者淺靜脈局部有較強的刺激性,藥物進入血管后,使血管內皮細胞水腫變性疼痛,血管變硬,甚至機化、阻塞,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即化療性靜脈炎[1]。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造成病人身心痛苦加重。為了預防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我們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過程加強護理,效果較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醫院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63例為觀察對象,他(她)們遵醫囑需完成5-6個療程的化療患者,年齡29-76歲。女性40例,男性23例。病種包括:胃癌、結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直腸癌等。靜脈輸入的化療藥物包括:順鉑、卡鉑、長春新堿、絲裂霉素、紫杉醇、阿雷素、氟尿嘧啶、環磷酰胺等。
1.2 化療藥物輸注方法。采用四肢淺靜脈滴注或靜注給藥。
2 結果
63例患者通過加強護理,使他(她)們的化療得到順利實行,并有效地保護了化療靜脈血管,預防了化療性靜脈炎的發生,提高了惡性腫瘤患者的化療舒適度和生活質量,提升了患者對醫護的滿意度。
3 護理
3.1 患者化療前,要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注意人文關懷。因為患者在化療期間,除有惡性腫瘤引起的心理問題外,還存在對化療副反應的思想顧慮,所以我們要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化療的特點,讓他(她)們了解主動配合和保護靜脈系統的重要性,講明化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緩解患者緊張及恐懼心理,使患者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2]。及時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可以增強機體免疫系統機能,增強對心理緊張狀態的承受能力。教會患者識別藥物的刺激性,化療當天向患者交待清楚哪一代是一般刺激性的藥物,哪一代是刺激性強的藥物,并囑患者勿自行調節速度。患者在輸入強刺激性藥物時盡量少去衛生間、就餐或其他軀體移動,避免注射針頭移位,輸液肢體勿負重受壓。
3.2 抓好護理人員操作技能訓練及專業知識學習,加強護士責任心,提高穿刺成功率。防勝于治,護士必須嚴格執行操作規程,確保輸液安全[3]。因此我們要掌握過硬的技術,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在尊重患者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血管。秋冬季節或血管顯露差的季節,穿刺前局部熱敷10—15min,使靜脈充盈擴張,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據化療藥物的刺激性和毒性選擇型號合適的穿刺工具,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型號合適的針頭和穿刺部位。通常使用最多的是套管針和普通一次性使用穿刺針。穿刺部位多為單側上肢,要有計劃使用靜脈,一般應由小靜脈到大靜脈,由遠心端到近心端。多部位交替使用靜脈,保證每根血管得到休息和恢復,避免在肌腱、關節、神經豐富處、靜脈瓣處穿刺,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避免穿刺失敗和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穿刺時做到穩、準和快,減少疼痛刺激帶給患者的不適。穿刺成功后,教會或協助患者變換穿刺手臂位置及體位的方法,勿過度伸展使肌肉緊張與牽拉,避免輸液時肢體疲勞,要以誠摯的愛心保護患者靜脈,幫助其放松肢體,取舒適臥位。
3.3 靜脈推注化療藥物時,稀釋濃度要適當,一般一次量用稀釋液不得少于20ml,用多種藥物化療時每種藥物間輸注5%-10%葡萄糖或生理鹽水不少于10ml,間隔時間不少于15min,以減輕對局部血管壁的刺激,強刺激性藥物給藥前后要用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液沖洗靜脈。注藥過程需加強觀察,若有滴速明顯減慢及穿刺部位異常感覺,教患者應及時告訴護士,不可勉強忍受。工作人員每15-30min巡視一次,檢查直射部位有無回血及外滲,局部皮膚有無改變,詢問有無疼痛。護患共同合作保證輸注過程順利。在輸入強刺激性藥物時要安排一名護士觀察輸注全過程。化療過程要嚴格交接班,交班內容包括:化療藥物名稱、注射部位、輸注時間、藥物余量、輸注通暢情況等。并做好血管保護,輸注過程可沿穿刺血管走向在30cm×10cm范圍局部做冷敷,也給予持續50%硫酸鎂加利多卡因冷濕敷。治療過程中多巡視,詢問觀察患者的主觀感受,及時給予處理和疏導,使其情緒穩定,以提高患者化療局部舒適度,減輕化療藥物對局部的組織損害,降低化療性靜脈炎發生率。
3.4 輸注當天化療藥物量完畢,如為使用留置針應妥善封管并固定好針柄。如為普通一次性使用穿刺針應拔除,針頭未拔出前,不能用棉簽緊壓針頭,防止針頭受壓后貼住血管壁產生刺激性疼痛及增加血管壁、皮下組織、皮膚對針頭的阻力而致使局部組織受傷。準備拔針時應用左手拿棉簽輕輕放在需壓部位,在針頭拔出,剛要離開皮膚時的瞬間,迅速用棉簽壓住針眼,力量要適當,過分用力也會引起局部疼痛,用力過小會出血,致“淤血”形成引起組織受傷。拔針后用指腹按壓皮膚處和血管進針處兩個穿刺點5min以上。拔針后24h內最好不要洗熱水澡,局部皮膚勿燙洗,如果局部皮膚有異常反應或疼痛,可指導患者冰敷或遵醫囑涂抹藥膏[4]。拔針24h后,教育患者經常按摩肢體末梢血管,搓揉手背、參與功能鍛煉和適當體育運動,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使血管彈性恢復,保護好血管。
參考文獻
[1] 李其英,孫艷,王永平.燈盞花預防化療所致的淺靜脈炎的臨床研究[J].濰坊醫學院學報,2003,25(5):377-378
[2] 錢麗萍.蓋諾所致靜脈炎的護理體會[J].現代護理,2004,10(1):75-56
[3] 田麗麗,卞玲玲,翟清華.淺談靜脈輸液中的安全問題及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病雜志,2010,12(24):96
[4] 李雪嬌,尹華華.化療性靜脈炎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1):209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