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老年股骨頸骨折可導致行動障礙,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為降低。我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87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過有針對性的護理及術后功能鍛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 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15-02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收治的87例患者,男40例,女47例;年齡65~93歲。入院時有壓瘡5例。
1.2 治療及結果。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傷肢皮牽引或骨牽引,其中經牽引3~5天后切開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18例,行髖關節置換術65例,因不能耐受麻醉刺激行保守治療4例,給予牽引、脫水、激素、止血、抗感染治療。本組所有病歷出院后隨訪2年半,髖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后功能滿意,內固定術后的骨折基本愈合,關節活動基本正常。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患者術前大多有恐懼、不安等心理,針對這種心理狀態,我們應主動關心體貼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老年患者考慮問題較多,怕給子女添麻煩,加上突然患病后不能行走,感覺自己前途無望,心灰意冷,有的患者因為高額醫療費而產生心理負擔[1]。對此,應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手術的目的和必要性,同時將病區內成功手術的患者告訴他們,使其心情平靜、愉快地接受手術。
2.1.2 術前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排便訓練,囑患者在床上訓練使用大、小便器,避免術后發生尿潴留或便秘,訓練腹式呼吸及肌肉收縮,使患者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配合好手術治療。
2.1.3 術前準備。備同型血,以便術中用血。術前1天給患者備皮,范圍:劍突以下至會陰及患側下肢包括背側:同時剪腳趾甲,有活動假牙給予摘除。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術后患者回病房時,將患者平穩地移到床上,動作要輕巧,以免引流管脫出及嘔吐物誤吸等。術后除進行常規的護理和觀察外,還需特別注意觀察患肢腫脹及末端血運、皮膚溫度情況,足背動脈搏動強度,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傷口放置負壓引流管時,要保持通暢,防止扭曲、壓迫,要保持負壓吸引器的負壓,防止血塊堵塞引流管管腔,一般放置48-72小時拔除。
2.2.2 對于人工髖關節術后的患者,患肢應保持外展30度的中立位,因患者需臥床時間比較長,要協助患者保持正確和舒適的體位,在加強護理的同時注意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的發生[2]。
2.2.3 增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術后第3天鼓勵患者攝取液體及富含高蛋白、高熱量及粗纖維食物,進食少者,可輸注氨基酸、白蛋白等,以維持體液和營養平衡,促進傷口愈合。
2.2.4 并發癥的護理: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出現并發癥。①肺部感染的護理:加強呼吸練習,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咳嗽等,以增加肺活量。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如分泌物多且粘稠,難以咳出時,用霧化吸入,每日2次。②泌尿系感染的護理:留置導尿管者,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每日更換引流袋1次,鼓勵患者多飲水,防止尿道感染,恢復自主排尿后拔除尿管。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肌肉的廢用性萎縮的發生:給予患者每日按摩雙下肢肌肉,自下而上,促進血液循環;指導患肢的股四頭肌舒縮及踝泵運動。④壓瘡的護理:每1-2小時定時翻身1次,翻身時在患肢制動的情況下,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托起呈軸向翻身,兩腿之間墊枕,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受壓。對骶尾部及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保持床鋪平整、干燥,隨時更換潮濕的床單,消瘦的病人及皮膚彈性差的病人臀部或骶尾部給予使用壓瘡膜保護。本組發生自帶壓瘡5例,經積極處理后痊愈。⑤便秘:告知患者多進食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多飲水。指導患者進行腹部環形按摩,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出現便秘后可使用番瀉葉沖茶飲等治療[3]。必要時行油類保留灌腸或人工去便。
2.3 功能康復護理。
2.3.1 術后回病房平臥,頭偏向一側。患肢抬高,呈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動或被動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
2.3.2 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要指導其進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鍛煉,術后第1天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訓練,包括深呼吸、上肢外展、擴胸,上身可抬起45度,由被動運動開始,逐步過渡到小關節的主動運動。第2天可做收縮股四頭肌訓練,先做健側練習,再移向患側;此后不斷增加下肢伸展,足跖屈,背屈,趾關節伸屈運動,防止關節僵直。術后1周在醫務人員指導下,每天被動活動髖關節6-8次,加強髖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來固定股骨頭,為下地負重作準備。術后2-3周可扶拐下地進行部分負重功能鍛煉,應注意保護患者,防止摔傷,若經髖關節后路切口進行置換時,術后頭3周宜站不宜坐,以松弛后關節囊,有利于修復。
3 出院指導
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告知患者術后6周內注意不要雙腿交叉;不要患側臥位,健側臥位時患部前后各放一軟枕,不要坐軟沙發或矮凳子;不要彎腰拾東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廁;使用坐廁時防止身體前傾[4]。3-6個月達到臨床愈合標準時,逐漸加大活動量,直至正常行走。對于骨折內固定的患者,3個月以后至1年內,扶單拐輕度負重行走鍛煉,以防止患肢壓力過大,而造成股骨頭周圍供血不足、營養不良,從而產生股骨頭壞死的不良后果。1年以后,可棄拐行走,但不能過度負重,不能行重體力勞動。
參考文獻
[1] 陸凱,李莊.老年髖部骨折圍手術期處理中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6,11(1):24
[2] 金紫云.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與髖關節脫位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4):371
[3] 陳玉蘭.高齡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骨傷,2007.20(3):204-205
[4] 程小禾,柯翠芬.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的康復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9):1804-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