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的臨床療效。
方法:30例患者進行耳穴壓豆治療。單側取穴,兩耳輪換,每次貼壓后保持3天。連續1~2個療程均可見效。
結果:痊愈28例,顯效2例。耳穴壓豆治療臨床心脾兩虛型不寐療效滿意。
關鍵詞:耳穴壓豆 不寐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54-02
不寐亦稱“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中醫上常見病因為心脾兩虛。西醫的“失眠癥”等以睡眠障礙為主的疾病屬此范疇。筆者兩年來采用耳穴壓豆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3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觀察病例共30例,均來自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醫院腦病科的住院及門診患者。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齡最小29歲,最大78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3年。
1.2 診斷標準。根據國際標準及國內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失眠癥的診斷標準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
1.3 治療方法。取穴:神門、皮質下、枕、心、肝、脾、胃、內分泌。尋找敏感點,75%的酒精常規消毒耳廓,具體操作是將表面光滑近以圓球狀或橢圓狀的中藥王不留行籽,貼于0.5cm×0.5cm的小塊膠布中央,然后對準耳穴貼緊并稍加壓力,使患者耳朵感到酸麻對準穴位貼壓。囑患者自行按壓,以加強刺激。每次按壓能感到熱、脹、微痛,每天3~5次,每次1~2分鐘。兩耳輪換,3天一換,連續5次為1療程。
2 結果
30例患者中28例治療效果好,睡眠質量提高,隨訪無復發,2例效果稍差,有效率93%。
3 討論
不寐是指經常性睡眠減少的病癥,輕者就寢后難以入睡,或時寐時醒,或寐后易醒,醒后難以入睡,重者徹夜難眠。不寐病位于腦,與心、腎、肝、脾、膽密切相關。神門鎮靜安神,皮質下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心主神明為火臟,脾主運化,心與小腸相表里,此兩穴可健脾,益心血,補心氣;肝為木,木生火,補肝可補心;三焦司氣化,主持諸氣以行氣散郁;胃主受納,消化食物,胃脈循發際至額顱,故可治療不寐。結合中醫理論及現代醫學的全息理論和神經-體液調節因素,篩選一組有效的穴位,從而獲得一種簡便、有效、無副作用的耳穴壓豆治療不寐的方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提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邪氣皆上于面而走于空竅。……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在《內經》中還詳細記載了經絡與耳相聯系的路徑,六條陽經全部直接上行于耳廓,其余六條陰經,雖不直接循行于耳,但仍可通過各自的經別,與其相表里的陽經相合,與耳發生聯系。除十二正經外,絡脈、經筋、奇經八脈也都與耳有密切的聯系。故《靈樞·口問》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當人體的臟腑、組織等發生疾病時,在耳廓相應部位上會出現各種不同的陽性反應點。這些反應點可隨著疾病的發生、發展、演變而變化。通過耳穴壓豆可調理各臟腑的功能,使氣血陰陽趨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