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1-01
當前疾病醫學逐漸出現向健康醫學轉變的趨勢,醫學關注的對象也將從“已病”人群逐漸向“未病”人群擴展,人們的健康需求,表現為更注重生存質量和預期壽命,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導思想能更好的適應這種健康需求的轉變。早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告訴我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薄痘茨献印匪裕骸傲坚t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圣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均體現了治未病的理念,防重于治的觀點。
其實,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現代醫學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發展而來。在非器質性階段,治療是比較容易的,而一旦進入器質性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正像《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彼哉f,在疾病尚未形成的階段先治療未病,使它消于無形,是很重要的。
這里所說的“未病”主要包括以下三層含義:
首先:未病為無病,即沒有疾病的健康人。其次:未病為病而未發,即通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指尚未發病,但已具備程度不同的疾病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趨勢。再次:未病可理解為已病而未傳。
后二種即是我們“治未病”的對象。“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它含義十分廣泛,大致講,可分為以下二個方面:
1 未病先防
即當我們處于亞健康狀態時,應積極采取措施,促其向健康態轉化,防止疾病的發生?!饵S帝內經》所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元代朱丹溪所提出的:“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奔词俏床∠确赖脑瓌t體現。平時堅持體育鍛煉,打太極拳,練功。灸足三里,注意精神調攝,及一些易在秋冬季發作的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腰腿痛等疾病,在夏季進行穴位敷貼,針灸理療等預防性治療均是未病先防的有效手段。
2 既病防變
這里有二層意思,一是早期治療,輕病防重。即在疾病的早期應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發展。一般情況下,疾病的發展總是由輕到重,由比較單純到錯綜復雜。在疾病早期,機體正氣較盛,及時予以治療,易收到較好療效;否則,隨疾病的發展,給治療帶來很多困難,甚至嚴重后果?!端貑枴ぐ苏衩髡摗贰吧瞎ぞ绕涿妊俊鹿ぞ绕湟殉?,救其已敗,”不僅把早期治療視作應遵循的基本治療原則,也把它作為衡量醫生業務水平的一個標準。二是預治其疾病即將影響的臟俯氣血等,即葉天士所言“先安未受邪之地?!本褪歉鶕膊〉膫髯円幝桑瑢赡苁艿絺髯兊呐K器和可能受到影響的氣血津液,采取預防性措施,把疾病盡可能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以利于病變的最終治療,中醫學的典型例子就是《金匱要略》所言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以防之。
“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防治思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如何讓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值得我們付出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積極地去探索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