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3-01
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于祖國醫(yī)學(xué)“陰癢”,“帶下癥”。是由脾虛、肝郁、濕浸,熱逼帶脈之傷所制。此外,攝生不慎,洗浴用具不潔,感染濕毒,直犯陰器,侵于任帶二脈,致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穢液下流而發(fā)。或臟腑功能失調(diào),特別是腎虛精虧血少,肝腎不足,生風(fēng)化燥,陰部肌膚失榮,濕熱內(nèi)生,循經(jīng)下注,侵漬陰部。從西醫(yī)的角度來講,陰道炎是陰道粘膜及粘膜下結(jié)締組織的炎癥,是婦科門診常見的疾病。正常健康婦女,由于解剖學(xué)及生物化學(xué)特點,陰道對病原體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當陰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則病原體易于侵入,導(dǎo)致陰道炎癥,幼女及絕經(jīng)后婦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陰道上皮菲薄,細胞內(nèi)糖原含量減少,陰道PH高達7左右,故陰道抵抗力低下,比青春期及育齡婦女易受感染。陰道炎臨床上以白帶的性狀發(fā)生改變以及外陰瘍癢灼痛為主要臨床特點,性交痛也常見,感染累及尿道時,可有尿痛、尿急等癥狀。常見的陰道炎有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老年性陰道炎。通過常規(guī)婦科檢查,可以初步篩選疾病,取分泌物標本做必要的檢查,可明確診斷陰道炎,減少診療誤區(qū)。
1 診斷標準
1.1 滴蟲性陰道炎。
1.1.1 陰道內(nèi)白帶增多,稀薄有小氣泡,臭味,外陰陰道痛癢。
1.1.2 陰道為灼熱,疼痛,性交痛。
1.1.3 陰道壁常有形狀似楊梅的紅色顆粒。
1.1.4 陰道分泌物鏡檢可找到滴蟲。
1.2 霉菌性陰道炎。
1.2.1 外陰陰道奇癢,白帶增多呈白色豆渣或凝乳樣粘附在陰道壁上。
1.2.2 分泌物涂片可查到霉菌。
1.3 細菌性陰道病。
1.3.1 勻質(zhì)、稀薄、白色陰道分泌物,常粘附于陰道壁。
1.3.2 分泌物成魚腥臭味。
1.3.3 線索細胞陽性。
1.4 老年性陰道炎。
1.4.1 絕經(jīng)后陰道分沁物量多,黃水樣。嚴重時呈血樣或膿樣白帶。
1.4.2 陰道宮頸粘膜發(fā)紅,上皮較薄,有小出血點,或表淺潰瘍。
1.4.3 陰道瘙癢或灼熱。
2 治療
苦參30g,蛇床子30g,黃柏15g,百部30g,川椒12g,荊芥12g,白鮮皮15g,敗醬草20g,雙花20g,枯礬9g,艾葉15g,土伏苓20g。
2.1 滴蟲性陰道炎用本方熏洗后口服甲硝唑片每次一片,每天三次(丈夫要同治),陰塞甲硝唑陰道泡騰片,每次一片(較重者二片),每天一次。
2.2 霉菌性陰道炎用本方熏洗后口服氟康唑片每次一片,每天一次(丈夫要同治),陰塞達克寧軟膠囊每天一粒。
2.3 細菌性陰道病用本方熏洗后口服甲硝唑片每次一片,每天三次(丈夫同治),陰塞替硝唑栓每天一粒。
2.4 老年性陰道炎用本方熏洗后每天陰塞乙烯雌酚0.125~0.25mg和甲硝唑片二片。
本方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既可改善內(nèi)環(huán)境,又可抑制滴蟲繁殖能力,配合西藥,直達病所。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chǎn)科學(xué).第六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