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探討脛骨下段骨折不愈合中醫治療的方法和優點。
方法:選取2009年5月~2012年4年于我院骨科治療的脛骨下端骨折不愈合的患者50例,分成中醫治療組和手術治療組,各25例,其中中醫治療組在手術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傳統療法,根據骨折的愈合過程,辨證治療。手術治療組只采用手術方法治療。并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時間。
結果:經過臨床觀察,中醫治療組的愈合率為88%,平均愈合時間為(76±4.2)天,手術治療組的愈合率為68%,平均愈合時間為(112±2.7)天,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時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均<0.05,中醫治療組明顯優于手術治療組。
結論:中醫傳統療法能夠促進骨的愈合,提高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時間,在脛骨下段骨折不愈合方面較單純手術治療有明顯的優勢。
關鍵詞:中醫治療 脛骨下端骨折 不愈合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3-02
不愈合是脛骨下端骨折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脛骨下段骨折多見于高能量創傷,局部損傷大,并且脛骨下段血流供應較差,以及骨折術后感染、勞累、營養欠佳等多種原因造成脛骨下段骨折不愈合,單純手術治療在對患者造成二次創傷的基礎上,可能再發不愈合等情況[1]。我院采用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內服中藥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5月~2012年4年于我院骨科治療的脛骨下端骨折不愈合的患者50例,所選患者均為骨折術后12個月以上,查X光片無愈合跡象,隨機分成中醫治療組和手術治療組,其中中醫治療組患者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在23~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4±1.62)歲;手術治療組患者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在25~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0.3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治療組。所選患者根據X光片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分析骨折不愈合的原因,采用硬膜外麻醉,手術切開骨折部位,采用帶鎖髓內釘、鎖定鋼板、解剖鋼板對骨折部位進行內固定。
1.2.2 中醫治療組。在手術治療后采用中醫辨證治療,予中藥湯劑口服。術后2周內采用活血化瘀止痛之法,予活血化瘀止痛湯加減:桃仁15g,紅花15g,延胡索20g,牛膝25g,川芎15g,乳香10g,三七粉10g,五靈脂15g,自然銅30g。2周后采用養血和血、續筋接骨之法,予補血續骨湯加減:熟地20g,杜仲20g,狗脊15g,牛膝20g,續斷15g,當歸15g,白芍10g,補骨脂20g,黨參30g。6~7周后采用滋補肝腎,調整陰陽之法,予補腎接骨湯加減:狗脊30g,牛膝20g,熟地20g,人參10g,白術15g,當歸15g,制首烏20g,白芍15g。上方均日一劑水煎服,100ml日三次口服。
1.3 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定期查X光片,觀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X光片提示:骨折斷端有連續性骨痂形成,即為治療愈合。比較兩組患者的愈合率,①骨折手術部位無壓痛,X光片提示骨折對位對線良好,肢體功能恢復,為愈合。②骨折手術部位無壓痛,X光片提示骨折對位對線尚可,功能基本恢復,為有效。③骨折手術部位壓痛,X光片提示骨折對位對線稍差,功能活動無明顯好轉,為未愈合。
1.4 統計學處理。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SPSS15.0軟件,計量采用t檢驗,計數采用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愈合率比較。
從表2分析,中醫治療組的平均愈合時間較手術治療組短,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平均愈合時間存在顯著差異,(t=18.24,P<0.05),說明中醫治療能夠縮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
3 討論
脛骨下段處于脛骨的遠端,脛骨下段骨折常見于高能量創傷,常見多段骨折,手術對線不良,術后感染、負重過度、牽引過度等均容易出現不愈合的并發癥,并且該處血流供養較差,為骨骼的修復造成不利條件[2]。
中醫治療骨折早期以活血化瘀之痛之法,用藥予活血化瘀止痛湯加減,方中川芎、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效,可緩解術后淤腫疼痛,桃仁、紅花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止痛值功效,使血瘀祛除,而新骨生;牛膝活血通經、補腎強骨、五靈脂、三七粉、乳香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效,配合自然銅接骨療傷促進骨折的愈合。該方對骨折患者術后,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對消除腫脹,緩解疼痛,促進骨折愈合起到良好作用。補血續骨湯適于骨折中期,患者機體氣血尚未調和,但疼痛腫脹已消者,該方采用采用養血和血、續筋接骨之法,方中熟地、補骨脂補血養陰,填精益髓,杜仲、狗脊、續斷、牛膝補腎強筋健骨,療傷續斷,當歸,白芍養血斂陰,黨參補氣以生血,上方調暢氣血,補氣養血,促進骨折的愈合。骨折后期予滋補肝腎,調整陰陽之法,予補腎接骨湯加減,方中狗脊、牛膝、熟地滋補肝腎,強筋健骨,人參、白術、制首烏補益氣血、調和脾胃,當歸、白芍養血斂陰,調和陰陽[3]。根據現代研究,中醫藥治療骨折有其不可低估的優勢,活血化瘀藥能夠使血管擴張,改善骨折部位的供血,改善受損局部新陳代謝,配合補氣補血,強筋健骨藥能夠使機體氣血充沛,增加骨折愈合的速度,諸藥配合使血瘀自祛,新骨自生,已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小平.脛骨下段骨折不愈合中醫治療[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79-80
[2] 劉建,王志剛,孟國林.肱骨骨不連的原因分析及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8,2(5):151-156
[3] 劉英杰,翁風泉,李強,等.活血駁骨丸對骨折早期骨痂質量的影響[J].中醫研究,2010,4(5):2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