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
方法:肩周炎病人32例,采取肩周壓痛點注射+強制前屈手法+關節活動度訓練+肩部功能鍛煉綜合治療。
結果:本組治愈27例,好轉5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100%,治愈率84%。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 肩周炎 療效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4-02
肩關節周圍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以肩關節周圍疼痛及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其治療方法很多,如推拿、針灸、局部封閉等等,但單一療法往往療程長、見效慢、患者痛苦大。通過總結多種療法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結果,2008年以后筆者采用肩周壓痛點注射、強制前屈手法、關節活動度訓練、功能鍛煉等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肩周炎,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2008年4月~2011年10月我科門診病人,所有病人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診斷標準[1]。均排除糖尿病、高血壓病、骨質疏松癥等激素禁忌情況。本組共32例,男性8例,女性24例;年齡40~67歲,平均52歲;病程1月~2年,平均3.5個月。隨訪半年無復發。
2 治療手法
2.1 肩周壓痛點注射。患者取臥位。術者在肩周壓痛點做標記,先消毒,戴無菌手套,用7號針頭沿記號處進針,患者有酸麻、沉、脹感,回抽無血后注藥。藥物組成: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針40mg,維生素B1針100mg,維生素B12針0.5mg。
2.2 強制前屈手法。壓痛點注射后休息2分鐘,觀察病人無不良反應情況下施術。操作如下:病人仰臥位,一助手按壓住患者雙股部,防止病人抬高下肢出現代償動作。醫者站在患者頭部前方,先活動患者,做環轉運動,待病人肩部放松后,醫者雙手固定患肢時關節內上方,強行前區患肢至患者肩前屈至180°,可聽到患肩樹皮剝脫樣聲響,整個過程施術完畢。醫者需手法嫻熟,運用“閃動力”,輕柔有彈性,同時需考慮到肩關節的最大活動度,避免肩部肌肉及關節的損傷。施術完畢后,讓患者休息30min左右觀察病人無不良反應方可。如有不適,給予對癥處理。
2.3 關節活動度訓練。在強制手法施術30min后進行。患者仰臥、坐或健側臥位,醫者一側手托患者上臂遠端及肘部;另一側手四指放在患者腋窩下肱骨頭內側,拇指放在患者腋前向外側持續推動肱骨,然后放松,反復3~5遍。醫者雙手分別從內、外側握住患者肱骨近端,同時向足的方向牽拉肱骨。一側手握住患者內側肘關節,另一手虎口放在患者肱骨近端外側,四指向足的方向由前向后滑動;一手在肱骨遠端內側,另一手在肱骨頭上,將肱骨由后向前滑動及轉動;醫者雙手拇指均放置于患者肱骨頭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將肱骨頭向前方推動及轉動。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托住其肘部,促其肱骨頭在外展終點范圍內來回擺動;一手固定肘部,另一手握住其肱骨近端內側,向外推動肱骨;一手托住患側肘部,另一手握住手部,促使患肢在水平方向內收擺動;一手握住患者肱骨遠端,另一手握住其前臂遠端及腕部,前臂向下后方向擺動,使肩內旋;一手固定患者肩部并下壓,另一手握住其前臂遠端及腕部,促前臂向床面移動,使肩外旋;治療時間30min。
2.4 肩部功能鍛煉。術后囑病人回家堅持做肩部功能鍛煉,如雙手高舉鍛煉、彎腰搖肩法、擴胸松肩法、外旋鍛煉,甩手鍛煉、雙肩內收外展運動等方法鍛煉。[2]
3 療效標準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的療效標準[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部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4 結果
本組治愈27例,好轉5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100%,治愈率84%。
5 討論
肩周炎,因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人,中醫稱為“五十肩”。因露肩當風,或感風寒濕邪所致。本病屬“痹癥”范疇,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故又稱“露肩風”。關節囊和關節周圍出現廣泛的軟組織纖維性粘連增厚,韌帶攣縮硬化等病理變化,主要累及肩肱關節,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3]。肩周炎雖可自愈,但病程長,且痛苦大。早期治療可減少痛苦,縮短病程。對于癥狀較重者,總體效果不太理想。加之療程長,病人鍛煉時太痛苦,往往不能堅持。因此需要探尋一條既節省就醫時間又能使病人積極配合堅持治療的安全有效療法。筆者經過臨床實踐,證實本療法汲取了中西醫療法的特長,療效顯著,即省時間,又節省醫療資源,且病人痛苦少,往往1~2次就可治愈,故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方大學出版社,1994,4:186~187
[2] 段勝如.段勝如臨床經驗:正骨按摩.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3
[3] 薛青理.臂叢阻滯,推拿手法松解結合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10,9(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