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內科門診收治的4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是觀察組A和對照組B,每組均為20位患者。對照組B患者給予常規內科治療,主要是控制感染和解痙平喘;而觀察組A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中醫辨證論治。
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了92.9%,而對照組總有效率只達到了78.6%,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結論: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須堅持病與證的結合,藥性和病證統一,做到辨證論治,才可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中醫 慢性支氣管炎 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268-01
慢性支氣管炎一般好發于春秋兩個季節,是由于細菌、病毒感染以及一系列化學刺激或者變態反應等而導致的支氣管粘膜及相關周圍組織的非特導性炎癥。從中醫的角度進行探討的話,慢性支氣管炎屬于“咳嗽”、“痰飲”以及“喘癥”等范疇,臨床上的主要表現就是以咳嗽以及咳痰居多,同時可伴有惡寒、頭痛以及鼻塞等癥狀。
慢性支氣管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可能會發展成并發阻塞性肺氣腫,甚至發展成肺源性心臟病,因此慢性支氣管炎必須得到醫患們的共同重視。筆者從事中醫內科專業多年,對于慢性支氣管炎病有著較深刻的認識,現回顧性分析我院內科門診收治的4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探討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門診資料。本文收集并選擇我院內科門診從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期間收治的4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8歲至67歲之間。所有患者以咳嗽、痰多癥狀為主,尤其是晨起咳嗽更為明顯,中午少咳或者是不咳,晚上則又有咳嗽增多現象,其中少數患者出現哮喘、面色灰暗,脈象也以弦、微及浮為主。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是觀察組A和對照組B,每組均為20位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病情、年齡等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B患者給予常規內科治療,主要是控制感染和解痙平喘,治療時間為一個月;而觀察組A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中醫辨證論治。中醫注重的是辨證施治,慢性支氣管炎可辨證分為七型,分別是:風寒襲肺型、風熱犯肺型、燥熱傷肺型、痰濕蘊肺型、痰熱郁肺型、氣陰兩虛型以及肺腎陽虛型。本組患者主要涉及到風寒襲肺型、痰熱郁肺型以及肺腎陽虛型三種。治療時間為一個月,將中藥材注水煎服,1劑一日,分2次溫服。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1.2.1 風寒襲肺型治療時以疏風散寒,宣肺化痰為基本原則,可采用麻黃10g,杏仁15g,荊芥15g,前胡15g,桔梗10g,陳皮10g,甘草10g;并可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加入半夏、厚樸、茯苓、石膏、甘草、黃芩以及桑白皮等藥材。
1.2.2 痰熱郁肺型的治療原則是清熱宣肺、化痰平喘,可采用:炙麻黃12g,杏仁10g,生石膏25g,金銀花24g,魚腥草24g,黃芩12g,款冬花15g,連翹12g,桔梗10g,浙貝14g,桃仁10g,甘草6g。
1.2.3 肺腎陽虛型。治療原則為溫腎健脾,納氣平喘。可采用:熟附子15g,肉桂10g,熟地15g,山茱萸10g,淮山藥25g,茯苓20g,澤瀉15g,陳皮10g,半夏15g,黨參25g,白術15g,甘草10g;可視病情適當加人參、龍骨、牡蠣以及紫石英等藥材。
1.3 療效評價標準。①顯效:患者局部/全身癥狀基本消失,沒有發現不良反應;②有效:患者局部/全身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沒有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③無效:患者局部/全身癥狀沒有出現好轉的趨勢,甚至加重,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本文借助于SPSS對各組的總有效率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研究結果表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達到了92.9%,而對照組總有效率只達到了78.6%,兩組之間存在差異性,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多數是因為外邪侵襲和臟腑功能失調而導致的,外感六淫之邪,經過口、鼻或者皮毛而侵入,從而導致肺氣被束、肺失肅降而患病。其中,六淫之首是風,其他的外邪則是通過風邪而對人體進行侵襲的,并可夾有寒、熱、燥,從而出現風寒、風熱以及燥熱等一系列癥候。若患者飲食不當,比如:嗜食煙酒,多吃辣、肥及甘之物,也將會促使肺氣上逆而致咳。
該病的診斷主要是根據病史以及臨床癥狀,在排除心、肺等疾患的基礎上,若患者出現慢性或者反復的咳嗽、咯痰,或伴有明顯的喘息,且連續兩年均有發作現象,則可初步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此外,筆者發現:門診收治患者多數是因久病或者病情較重而前來就診的。俗話說“久病必虛”,虛則補,此乃正治之治,但一定要慎重。因為對于“虛不受法”的患者,若盲目進補,則可能會暴發哮喘,稱其為危證。尤其是虛極而有大量痰濁患者,切不可進補。
4 結論
總之,醫務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類型以及患者的病因病機,要堅持病與證的結合,藥性和病證統一,做到辨證論治,這樣才可以明顯減少慢性支氣管炎的發作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戴廷華.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臨床辨治體會[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10(2):46-49
[2] 張祿敏,唐章全.慢性支氣管炎中醫治療研究概況[J].四川中醫,2010(1):129-132
[3] 呂俊芳.中醫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1):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