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吳茱萸粉調醋敷涌泉治療高血壓的療效。
方法:將86例高血壓病人隨機分成兩組;在口服降壓藥物的基礎上,治療組加吳茱萸粉調醋敷涌泉。
結果:治療組降壓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
結論:吳茱萸粉調醋敷涌泉促使高血壓患者血壓趨于正常或穩定,方便安全,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吳茱萸 涌泉 穴位貼敷 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69-01
高血壓在目前發病率越來越高,自2009年來我科對于高血壓病人除了口服降壓藥物外,還使用了吳茱萸粉調醋敷涌泉治療高血壓,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壓病人86例,均符合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止指南》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年齡21-90歲。
1.2 臨床表現。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眼花、顏面潮紅、舌紅苔黃脈洪,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手腳麻木、疲乏無力、易煩躁等癥狀,這些癥狀多為高級神經功能失調所致,其輕重與血壓增高程度可不一致,中醫認為屬肝陽上亢。以后可逐漸累及心、腦、腎器官,嚴重時可并發高血壓性心臟病、腎功能衰竭、腦血管意外等病變。
1.3 治療方法。中藥貼敷涌泉治療:可用吳茱萸適量(2-3g),研成細末,再用醋調成糊狀,備用,使用方法:晚上睡覺前洗凈雙足,取吳茱萸醋糊適量,敷于兩足中心處,敷藥面積以1分硬幣大為宜,再用足夠大的膠布固定,第2天早晨起床后除去。每天用藥1次,連用1個月為一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開始起效,3個療程顯效。本法一般可降低血壓10mmHg左右,對各期高血壓均有效。
1.4 療效評估。高血壓癥狀或在一個療程內消失為治愈,明顯改善為有效,無明顯變化為無效,治愈和有效兩項相加為有效率。
2 結果
本組觀察病例,用吳茱萸貼敷涌泉穴癥狀消失時間快,血壓下降快,效果顯著經觀察85%病例連續敷藥3-5天頭暈緩解,15%病例連續敷藥5-7天頭暈癥狀改善,在觀察病例中中藥敷貼無副作用而又不易復發。
3 討論
吳茱萸來源于蕓香科植物、石虎或梳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見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嘔吐吞酸,外治口瘡,高血壓。眩暈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又是其它疾病所伴發的一種癥狀。中醫學認為眩暈的發生多與肝關系密切。“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風在中醫學中有內風和外風之分。此條中的“風”,當指內風所致的動搖抽搐等癥狀。“掉”,搖也,指頭面肢體動搖振顫不定的病癥。“眩”,指眩暈,即頭暈目眩的癥狀。內風導致的抽搐、掉眩、眩暈大都與肝有關。劉完素認為,眩暈為風火。《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云:“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謂之旋轉”。朱震亨認為,眩暈為痰。《丹溪心法·頭眩六十七》云:“無痰則不作眩。”張介賓認為,眩暈為虛。《景岳全書·雜病謨》卷十七云:“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筆者根據“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理論認為,眩暈的發生,屬于虛者居多。陰虛則易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所養,精虧則血海不足,均可導致眩暈。總之,眩暈是臨床常見病證,病情有輕有重,在臨床上以虛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應詳察病情,給予調治。中醫認為,頭暈大體有以下幾種原因: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不能上榮于腦;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膏粱厚味,化濕生痰,痰濁蒙蔽清陽;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根據具體病情,常予補益肝腎、滋陰潛陽、之法治療。涌泉穴位于人體的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2、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主治疾病頭頂痛,頭暈,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癲疾,霍亂轉筋,昏厥。
4 結論
中藥外敷法在臨床上使用廣泛,主要是中醫內病外治的一種獨特療法,它是將藥物研成細末,調成糊狀,敷于穴位上,讓藥物經皮膚由表入里,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根據中醫學的辯證論治,高血壓可分為肝陽上亢型、肝腎陰虛型、腎陽虛衰型,陰陽兩虛型等,涌泉穴為足少陰之井穴,具有滋腎水、引火下行的作用。吳茱萸藥性辛、苦、熱。李時珍曾云:“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吳茱萸調糊貼敷涌泉穴,可引火下行,引陽歸根,補陽助陰,由陽生陰,正中高血壓的病因,所以在臨床上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治萍,劉淑茹.復方吳茱萸穴位外敷對高血壓的保健治療PJ].職業與健康,2007,23,1638
[2] 鐘仲義,謝秋蓮,鐘文英,中藥吳茱萸貼敷足部腎反射區臨床應用探討[J].雙足與保健,2000(1):7
[3] 周永銳,涌泉穴敷貼中藥治療機制探討[J].中醫外治雜志,1993,2(3):1-2
[4] 顧月珍,劉旭玲,高血壓的辯證治療[J].黑龍江中醫藥,2007(2)27
[5] 龔一萍,肝陽上亢與高血壓關系的探討[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5,6(2):1
[6] 劉少娟,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病人的健康宣教[J],護理學雜志,2006,15(3):
[7] 張國青,張晶,足心療法簡介[J].中國民間療法,2003,11(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