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經皮腎鏡 人工肛門袋 腎造瘺口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77-02
近年來,腎結石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對其的治療方法一直比較多,但是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的不斷發展,經皮腎鏡氣壓彈道碎石治療已經成為目前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1]。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部分經皮腎鏡取石術后患者拔除腎造瘺管后出現腎造瘺口漏尿,我科室針對這一問題,采取使用人工肛板肛袋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1月~2011年10月我科5例腎結石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齡29~78歲,均在氣管插管內全麻下行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術后3~5天拔除腎造瘺管后造瘺口漏尿,其中2例逆行感染,1例雙J管堵塞,2例單純性尿液反流。
2 方法
對于腎造瘺口明顯漏尿者(即每次更換敷料后30分鐘內再次完全滲濕或每天更換次數達10次以上)采取使用人工肛門袋的方法:患者取健側臥位,用0.9%生理鹽水清洗腎造瘺口處,并用無菌紗布擦干,隨之剪出人工肛門袋底座的中央孔約2cm,將底座緊貼于皮膚上(可用手稍加壓,使之與皮膚緊貼),人工造口袋的底部與雙通尿袋或抗返流尿袋連接。
3 原因分析
3.1 逆行感染。患者拔除腎造瘺管后出現逆行感染,表現為發熱,尿白細胞升高,腎區疼痛,尿頻尿急尿痛。因為,雙J管的存在使膀胱輸尿管內尿液反流發生率顯著增高,從而導致腎臟的逆行感染[2]。正常情況下,輸尿管膀胱開口有抗反流機制,放置雙J管后,抗反流機制減弱或消失,患者憋尿時間過長或結石阻塞雙J管時,膀胱內壓力增高,尿液可通過雙J管管腔反流至腎盂引起感染。
3.2 雙J管堵塞。血塊或小砂石堵塞雙J管,出血是雙J管留置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原因為雙J管作為異物,刺激腎盂、輸尿管或膀胱壁黏膜使黏膜出現充血、水腫所致。
3.3 尿液反流。雙J管具有雙向引流作用,膀胱尿液可反流至腎盂。雙J管放置后,腎盂輸尿管圓錐失去充盈刺激,致使輸尿管蠕動明顯減弱或消失,而尿流方向取決腎盂、膀胱間壓力。正常腎盂壓力7~11mmHg,膀胱壓力<7mmH。在排尿狀態下,由于逼尿肌收縮,膀胱內壓力增高,膀胱內尿液除大部分通過尿道排出體外,另有少量尿液通過雙J管腔反流至腎盂,可能出現置管側腰部脹痛。當膀胱過度充盈、體位改變或同時存在誘發腹壓增高的因素時,使膀胱壓力超過腎盂壓力,反流尿液達腎盂并影響腎功能和手術切口愈合[3]。
4 體會
5例腎造瘺口漏尿患者中,4例患者取得良好療效,1例因雙J管堵塞療效不佳,予以更換雙J管后無漏尿。因此,臨床工作中,為預防腎造瘺口漏尿,拔管前后應加強宣教和指導,具體措施有:①囑患者多飲水,每天飲水量達2500ml,以稀釋尿液,防止尿路逆行感染和血塊堵塞。指導患者觀察尿液的情況,如尿色暗紅或鮮紅,有血塊等及時告知醫生予以處理。②囑患者拔除尿管后勤排尿,雙J管未拔除前勿劇烈活動及大幅度彎腰,以免導致出血、雙J管移位等。③拔管前1天夾閉腎造管,觀察患者有無腰腹疼痛等不適。④拔管前拍腹平片,查看雙J管有無移位和結石殘留情況。⑤腎造瘺管拔除后囑患者健側臥位1~3小時,24內避免患側臥位,以利于造瘺口早期愈合。
5 小結
應用人工肛門袋進行護理腎造瘺口漏尿患者,不僅具有安全、高效、患者痛苦少、康復快等優點,還大大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席蘭,談文娟,邵紅娟,等.經皮腎鏡氣壓彈道超聲碎石術治療復雜性腎結石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10.11(2):105~106
[2] 楊海香.雙J管內引流并發癥的原因及護理[J].家庭護士,2006,4(12B):45
[3] 陳蘭瑛.尿路結石患者留置雙J管234例并發癥原因分析與護理.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1.8(1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