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改良新式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腹腔粘連情況。
方法:選擇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第二次剖宮產手術,而既往曾在我院行剖宮產術的孕婦共112例進行術中觀察并做回顧性分析,比較其腹腔粘連的情況。
結果: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腹腔粘連輕,粘連發生率為22%;新式剖宮產術腹腔粘連重,粘連發生率為58%。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
結論: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縫合腹膜能夠降低腹腔粘連的發生,而不縫合腹膜,發生粘連的機會更多,嚴重者腸管、膀胱都可粘連,給第二次開腹造成一定困難。
關鍵詞:改良新式剖宮產 新式剖宮產術 腹腔粘連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81-02
新式剖宮產術是以色列醫生Stark對腹壁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改進而來。其特點之一為不縫合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及臟壁層腹膜。該術式多用鈍性分離組織減少神經血管損傷,縫合少可以減少異物反應,減少術后腹腔粘連的發生。但在實際應用中,新式剖宮術盆腔粘連仍嚴重存在。我院自2001年始開始施行新式剖宮產術,2005年開展改良新式剖宮產術,本文通過對112例剖宮產術后因再次妊娠二次刮宮產或婦科疾病而需再次開腹手術患者腹腔粘連程度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因婦產科疾病,既往有剖宮產史兩次手術者112例進行觀察分析。其中有改良新式剖宮產史者60例為觀察組,含二次剖宮產手術53例,卵巢腫瘤2例,子宮肌瘤剝除術4例,異位妊娠1例;新式剖宮產史者52例為對照組,含二次剖宮產手術44例,卵巢腫瘤2例,子宮肌瘤剝除術3例,異位妊娠3例。兩組病例前次剖宮產指征差異無顯著性(P>0.05),切口均如期愈合。
1.2 方法。新式剖宮產術采用文獻,改進式新式剖宮產術手術方法取恥骨上3cm,橫弧形順皮紋方向切口,撕拉式入腹,用可吸收線寬針距連續縫合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用“4”號絲線大針距間斷縫合皮下脂肪和皮膚,術后整5天拆線。觀察組與對照級區別:觀察組可吸收線寬針距連續縫合膀胱反折腹膜及腹膜。麻醉方法:連續硬膜外麻醉。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組產婦術中術后情況比較,60例觀察組中,腹壁粘連5例,主要是腹直肌前鞘與腹直肌之間粘連,且粘連較輕,易于分離;52例對照組中,腹壁粘連15例,發生率29%,粘連程度相對較重,甚有3例嚴重者子宮被條索狀結構粘連于腹腔前壁,開腹有一定困難。兩組比較,腹壁粘連無統計學意義,但盆腹腔粘連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盆腔粘連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粘連的形成與腹膜纖維蛋白沉積和纖維蛋白溶解能力之間的不平衡有關。腹膜對光、電、激光、缺氧及擠壓等刺激十分敏感而發生炎性反應。滲出物中豐富的纖維蛋白在腹腔內形成纖維蛋白粘附,如果不經纖維蛋白溶解而發生機化,成為含有膠原、彈性纖維和血管的纖維狀條索,導致粘連形成。手術中脫落的纖維、滑石粉、手術縫線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異物反應。此外,手術過程中腹面膜的剝離、縫合等多種操作所引起的機械性和熱損傷均能導致組織缺血,從而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劑的活性,使纖維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亦能引起粘連的形成。
腹腔由間皮細胞和結締組織構成,腹膜愈合是指損傷的腹膜由再生的間皮細胞完全修復。再生的間皮細胞可有三種來源:①切口邊緣間皮細胞再生。②腹膜下結締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轉化為間皮細胞。③血管周圍結締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轉化為間皮細胞。腹膜損傷后,整個損傷表面同時發生上皮化,而不像皮膚切口從邊緣逐漸發生上皮再生。因此腹膜破裂后,間皮細胞可以迅速再生,而形成一層新的腹膜。縫合腹膜后,由于組織缺血壞死及異物炎癥反應增多,間皮細胞轉化和再生能力下降,局部纖維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纖維沉積。該理論是新式剖宮產術不縫合腹膜的理論基礎。
手術中粘連能否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新式剖宮產雖無縫合腹膜造成的異物反應及缺氧、缺血,但腹膜間皮細胞修復速度是有限的,裸露的粗糙面于腹膜愈合前就可能粘合,大網膜前往趨于保護創面,腹膜下結締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血管周圍的成纖維細胞轉化,新生血管的再生就導致腹壁與產后的子宮前壁及大網膜形成粘連,再加上術后搬動,游離的腹膜很快錯位,間皮細胞很難在數小時內大面積爬行愈合完畢,所以形成粘連。改進式新式剖宮產術,用可吸收線寬針距連續縫合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及腹膜,可吸收線易吸收,異物反應性小,寬針距縫合不易引起缺血壞死,同時又起了固定腹膜正常位置的作用,使創面距離縮小,腹膜切口邊緣上皮細胞迅速再生和轉化,短時間內愈合創面,不易引起粘連。橫切口張力小,機械性牽拉刺激小,不抑制纖維蛋白的溶解能力。它吸收了新式剖宮產的優點,美觀、手術時間短等,又減少了術后粘連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孫暉,路國香,閆紅霞,石凌峰.181例應用三種剖宮產術式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06)
[2] 張鳳榮.三種剖宮產術式與腹腔粘連的對比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9(16)
[3] 劉建康.新式剖宮產與子宮下段剖宮產再次手術的臨床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09(12)
[4] 惠琴.不同術式剖宮產術后腹腔粘連情況分析[J].江蘇醫藥,2011(16)
[5] 沈兵.2種剖宮產術式腹壁和腹腔粘連情況的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