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療效。
方法:80例坐骨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針灸治療方法,治療時間為2個療程。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92.3%明顯高于對照組75.3,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
結論: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提高療效,適合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灸 坐骨神經痛 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89-01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癥狀群。臨床對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是多方面的,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自2008年4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門診患者130例,男72例,女58例。患者年齡在33—64歲之問,平均年齡47.33±1.55歲,病程10天~1年。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患者有60例,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患者有70例。隨機將13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類,每組各有65人,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和治療病史等方面均無差異性,P>0.05無差異統計學意義,有臨床對比研究意義。
1.2 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①沿坐骨神經分布支配區域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②咳嗽或勞累后疼痛加重。③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④患者直腿抬高試驗可呈陽性反應。
1.3 治療方法取穴。大腸俞穴、環跳穴、秩邊穴、陽陵泉穴、昆侖穴。針刺手法采用提插或捻轉,針刺30min,每10分鐘行針每日1次,7次為1療程。灸時,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每次20min。對照組采用布洛芬口服,每次0.6g,每日3次;潑尼松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飯后服,7d為一療程。第2療程開始潑尼松每日遞減2.5mg。
1.4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勞累后稍有不適,可以正常工作。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緩解。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無改變。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療效評定來判斷針灸結合中藥治療的療效,具體情況見下表1。
3 討論
本病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痹證基本病機為風、濕、熱、痰、瘀阻,故以祛邪通絡為基本原則。經絡被外邪侵襲,氣血不能暢行,就會引起肢體的酸痛,麻木曲伸不利等癥狀,本癥發病原因,大部分原因為衛氣不固,腠理空疏,又或勞累之后,汗出當風,坐臥濕地等,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發為風寒濕痹。《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本病的病因病機,即多由外邪侵襲導致經絡受損,經氣逆亂,氣血阻滯,不通則痛,甚則影響肢體活動。
環跳、陽陵泉是針灸治療的關鍵穴。環跳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匯穴,足少陽膽經“主筋所生病”,足太陽膀胱經“主骨所生病”,且環跳穴位于髖部,為下肢運動之樞紐,所以,環跳穴是治療腰底部和下肢疼痛的主穴。陽陵泉穴是八會穴中的筋會,是治療坐骨神經痛的重要穴位。
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與臨床對比觀察,總結出針灸療法治療坐骨神經痛,有明顯的鎮痛作用。針灸并用相輔相成,加速患部神經、肌肉功能康復,極大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
[2] 謝億芝,熊彧,周志紅.穴位注射結合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35例[J].四川中醫,2003,21(11):95
[3] 孫方偉.腹針治療坐骨神經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9):533—534
[4] 陳楓,蔡向紅,高榮幸,等.針刺中渚、后溪治療坐骨神經痛16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4):315—317
[5] 陳秀慧,黃堅紅,劉健紅.電針對腰椎間盤突出致坐骨神經痛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