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2-01
筆者自2007年始,采用針刺治療神經衰弱60例,并與單純用藥治療58例進行對比觀察,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8例均為門診內科患者,其中男47例,女71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5歲,平均40歲;病程最長17年,最短2月,平均27個月。所有病例均參照1990年江蘇省衛生廳編著的《疾病診斷和療效標準》中神經衰弱的診斷標準。即:①腦衰弱癥狀:精力疲乏、緊張,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工作學習效率下降。②睡眠障礙:如入睡困難,多夢,易醒。③情緒障礙:情緒不穩,易激惹,煩惱,焦慮,抑郁。④軀體癥狀:可有頭痛、頭昏、眩暈、食欲不振、腹脹、胸悶、心悸、多汗、陽萎、月經不調等。⑤嚴重程度標準:妨礙社會功能,主要學習和(或)工作效率下降。⑥病程標準:癥狀至少3個月。⑦應排除軀體及腦器質性病變、顱腦損傷后綜合癥、早期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按以上標準將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19例,女41例;平均年齡39歲。對照組58例,男21例,女37例;平均年齡38歲。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取穴:神門、三陰交、安眠(均雙側)。操作:病人取坐位,局部穴位常規消毒后,取28~30號1~2毫針。神門:快速刺入1寸左右,行提插捻轉手法,以產生酸麻感或觸電感傳至肘或小指為佳;三陰交:直刺1~1.5寸,局部酸脹針感向上傳導;安眠:垂直進針1.5寸,施行捻轉手法使針感達同側枕部、頂部、顳部,有的可達眼眶處,甚至半邊頭部都出現酸麻脹感。每次針刺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2 對照組。口服舒樂安2mg,3次/日;谷維素20mg,3次/日;西比靈5mg,每晚睡前服1次。服藥1月后進行療效評定。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根據1990年江蘇省衛生廳編著的《疾病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中神經衰弱的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治愈:癥狀消失,自我感覺良好,工作學習恢復正常。好轉:癥狀部分消失,工作學習能力大部分恢復。未愈: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
3.2 治療結果。2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從表中看出,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86%,2組療效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4 病案舉例
譚某,女,43歲,會計,2007年7月初診,以反復失眠多夢5年余,加重3個月為主訴就診。伴有頭暈、乏力、神疲體倦、記憶力減退,納差。每于工作勞累用腦過度而癥狀加重,每晚睡眠時間不足3小時,甚至徹夜難眠,經現代醫學系統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曾服大量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診斷為神經衰弱。采用上述方法治療10次后,病人覺失眠、頭昏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治療1周后病人諸癥消失,飲食大增,精神飽滿,每晚睡眠保持在7小時以上,隨訪1年未見復發。
5 體會
神經衰弱多屬中醫不寐、眩暈、頭痛等范疇。中醫認為營衛氣血運行失常,陰陽失調是導致本病產生的根本原因。病因多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但就其病理變化而言,歸根到底為陰陽失衡以至于神不守舍,因此在治療上應以調整陰陽,養心安神為主,故處方取心經原穴神門調理心經經氣,寧心安神,三陰交協調脾腎氣機,神門、三陰交可促使植物神經功能協調,以交通心腎。安眠穴屬經外奇穴,位于翳風與風池連線的中點上。現代研究認為,在該穴垂直進針1寸左右,針尖達顱底頸動脈管外口處,正是頸交感神經與頸動脈伴行入顱內的地方。頸交感神經入顱后,可支配顱內有關血管,影響其舒縮功能。針刺頸交感神經可引起復雜的生理效應,調整顱內外血管和神經機能。同時還能促使腦內源性內啡肽等介質的分泌和釋放,從面達到安眠目的。通過上述三穴的共同作用,調整人體氣血,陰陽平衡,本法有取穴少,療效好,患者易于接受的優點。觀察結果表明,其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單純口服西藥組。
此外,病人治療期間,注意其精神因素,幫助病人解除煩惱,勸其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注意勞逸結合,堅持體育鍛煉,這對促進神經衰弱患者早日康復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賜安.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衰弱70例.新中醫,2002;34(7):61
[2] 班旭升,張林鳳.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失眠120例.上海針灸雜志,1998;17(4):21
[3] 邱茂良,張善忱.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26~227
[4] 倫新,賴新生.疑難雜癥針灸驗方精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