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高頻超聲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使用超聲儀器觀察32例患兒的幽門管長度、厚度及幽門肌層厚度并進行測量。
結果:經手術證實本組32例全部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結論:超聲在診斷嬰兒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上可作為首選的檢查手段。
關鍵詞:超聲診斷 嬰兒 幽門狹窄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6-01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由于幽門管徑狹窄產生幽門不全性梗阻癥狀,是小嬰兒常見的腹部外科疾病。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噴射性嘔吐,嘔吐物不含膽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病例資料選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兒外科門急診以該病收治入院并經手術證實的患兒32例,年齡20-90天。臨床表現:進行性加重的噴射性嘔吐、體重不增等,約80%-90%患兒可在右上腹肋下緣與右側腹直肌之間可捫及卵圓形腫塊。
1.2 儀器和方法。儀器設備選取GE LOGIQ9超聲診斷儀,線陣式寬頻探頭,頻率12MHz。患兒進食后取仰臥位或右側斜臥位,觀察胃蠕動、胃排空、幽門舒張及收縮、幽門粘膜水腫情況,于完全顯示幽門部時停幀測量幽門管的長徑、直徑、肌層厚度。
2 結果
32例幽門狹窄的患兒,超聲檢查均可見不同程度的胃內潴留液,胃明顯擴張,幽門管變細變長,幽門橫斷面呈靶環征,幽門縱斷面顯示前后肌層明顯增厚,胃內容物通過困難,胃排空延遲。超聲測量幽門管長度均≥15mm,幽門肌層厚度均≥4mm。均手術治療,術中均見幽門管增粗、增長,管腔狹小。超聲診斷符合率100%。
3 討論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由于幽門環肌層肥厚增生,使幽門管腔狹窄產生幽門不全梗阻癥狀,為新生兒及小嬰兒期常見的腹部外科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幽門肌間神經叢發育缺陷或變性,從而阻斷了幽門生理上的反射弧,使幽門功能失調,可促使幽門肌層代償性肥厚,因而導致幽門不同程度的梗阻。病理解剖特點為以環肌為主的幽門肌層肥厚,幽門部增大形成橄欖狀腫塊。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噴射性嘔吐,嘔吐物中不含膽汁,癥狀多發生在2-4周。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幽門管壁各層結構,并能觀察其開放情況,本組32例患兒,經手術證實均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由此可見,超聲診斷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不但準確性高,重復檢查方便,且避免了X線照射時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及鋇劑檢查時可能引起的嘔吐、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張等的危險。對疑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患兒超聲可作為首選的檢查。
參考文獻
[1] 夏焙,吳瑛.小兒超聲診斷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13
[2]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326
[3] 劉輝等.超聲診斷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20例[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7,6(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