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臨床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超診斷記分方法的實用性和可重復性。
方法:選擇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超圖片70張進行本次實驗。使用經動脈粥樣硬化彩色超聲記分方法對圖像進行分析,并給出診斷結果。與圖片對應的患者資料進行對比,觀察此記分方法的實用性和可重復性。
結果:本次實驗為雙盲實驗,醫生通過圖片對患者診斷結果與患者血管造影實際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結論:使用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色診斷記分方法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可重復性,可以用于臨床工作中。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 彩超 記分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398-02
動脈粥樣硬化是累計全身動脈血管的疾病,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之一,能夠提示患者是否有心肌梗死、是否有周圍血管性壞死等情況,并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危險[1]。當患者頸動脈嚴重狹窄時,會導致腦血管的供血不足。而斑塊脫落還會引起血管栓塞,進而誘發腦梗死等。使用彩色超聲能夠直接地觀察到頸動脈內膜增生、斑塊形態和血管的嚴重程度等[2]。本文研究分析臨床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超診斷記分方法的實用性和可重復性,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超圖片70張進行本次實驗。圖片來源為我院明確診斷的7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入選標準:患者資料完整且明確診斷,圖片拍攝為疾病發生后48小時內,既往無冠心病病史,無外周動脈疾病病史。患者均經過腦血管造影以評價腦動脈狹窄程度。
根據NASCET方法分級[3],70例患者包括:正常9例;輕度狹窄,即狹窄29%以下,21例;中度狹窄,即狹窄30~69%,28例;重度狹窄,即狹窄70%以上12例。
1.2 方法。患者在手術前1天禁飲酒,并在檢查當天禁止使用濃茶和咖啡、禁煙。空腹2小時以上。檢查前將衣領揭開,并取下各種飾品,采用去枕平臥位3min后進行檢查。觀察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動脈硬化斑塊、頸動脈內徑。
儀器使用Acuson 128XP/10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Mz。
1.3 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色超聲記分方法。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色超聲記分內容包括:內膜、回聲、斑塊三方面。具體方法詳見表1。
觀察醫生通過評分對患者的診斷準確率與血管造影檢查的實際患者病變情況是否符合。以0分為正常,1~2分為輕度狹窄,3~5分為主中度狹窄,6~7分為重度狹窄。
1.4 數據處理。診斷準確率為計數資料對比方法采用X2檢驗。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7.0軟件包。以0.05為檢驗水準,可信區間范圍為95%,P<0.05為樣本數據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實驗為雙盲實驗,醫生通過圖片對患者診斷結果與患者血管造影實際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指患者的雙側頸動脈、頸總動脈分叉或頸內動脈顱外段有管壁的僵硬,出現內膜或者中膜增厚,有內膜下脂質沉積,并伴有斑塊和潰瘍形成等情況,患者同時還會出現管腔狹窄等病理改變[4]。
超聲檢查對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和敏感性。醫生能夠通過彩超直接觀察到患者頸動脈內膜的增生和血管狹窄等情況,并分析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大小和位置,斑塊的數目和性質等,同時還可以判斷斑塊的穩定性,對疾病的早期預防和治療均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5]。
使用血管造影對患者進行檢查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診斷方法,其能夠用于缺血性腦卒中診治中,但是由于血管造影具有創傷性,因此在臨床應用并不十分廣泛。且此方法價格較為昂貴,不利于臨床篩查。
而使用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記分方法,是根據圖片的情況對患者進行診斷的一種方法。通過評分對患者的輕重程度進行判斷,并將不同患病情況分開,以供醫生制定臨床方案。此方法對患者無創傷,并容易掌握,對患者的病理情況了解好,且較為廉價。同時,此方法還可以用于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回顧性分析。
從本次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出,使用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超記分方法與血管造影得出的患者病情并無顯著差異,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使用頸動脈粥樣硬化彩色診斷記分方法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和可重復性,可以用于臨床工作中。
參考文獻
[1] 張波.彩超對老年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評價與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5):865-866
[2] 成愛琴,楊益春,鄒健等.彩超評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4):418-419
[3] 常廣,劉艷茹,田京利等.頸動脈彩超與肱踝脈搏波速度診斷動脈血管病變的相關性[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9):68-69
[4] 章建靜.彩超評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流動力學變化的價值[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0,30(4):910-911
[5] 張建平,張祥建,趙會穎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及脂蛋白(a)水平變化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2011,33(23):3556-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