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00-01
帶狀皰疹是一個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以單側分布、簇集性紅斑、水皰、劇烈疼痛為特征。近半年來我們應用半導體激光聯合耳背靜脈放血療法輔助抗病毒藥物治療帶狀皰疹收到了不錯的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自2012年1月至6月確診為帶狀皰疹的74例初診患者,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齡16~65歲,病程10天以內。無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無惡性腫瘤,無免疫功能低下或就診前1個月內曾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
1.2 治療方法。將74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平均年齡和病程經檢驗具有可比性。對照組:阿昔洛韋緩釋片(艾韋達,廈門星鯊制藥有限公司)0.4g、維生素B110mg、甲鈷胺片0.5mg,均每日三次口服,爐甘石洗劑,每日3~4次外涂患處。治療組:在對照組藥物治療基礎上配合NK808型半導體激光(武漢市南康經貿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照射及耳背靜脈放血療法。操作:給患者帶防護鏡,調整探頭使其照射面積覆蓋皮損面積,探頭距離皮膚損害2~3cm,10min照射一次,10天為一個療程。耳背靜脈放血時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充分暴露雙側耳廓,找最明顯的淺靜脈處取穴,先揉搓一側耳部,使血液集于施治處,常規消毒后以三棱針對準施治處迅速刺入1mm左右,然后立即出針,輕輕擠壓針孔使之出血1~2ml,后以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3天一次,3次一個療程。一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為皮損完全消退,疼痛消失;顯效為皮損消退76%~99%,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為皮損消退50%~74%,疼痛減輕;無效為皮損消退50%以下,疼痛無減輕。痊愈加顯效例數的百分比記為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以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兩組間癥狀、體征用配對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見表1、表2。
2.2 不良反應。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有2例患者用藥后有輕度頭暈感覺,但可以耐受,繼續治療無異常;另治療組中有1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灼熱感,經降低能量,繼續治療上述癥狀消失。
2.3 隨訪。所有患者治療1月后隨訪,其中治療組有1例出現后遺神經痛,對照組有4例出現后遺神經痛,經卡方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半導體激光及耳背靜脈放血原來多用于康復理療科,用以加快機體組織修復、調整機體功能狀態,效果顯著。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帶狀皰疹患者要求能夠盡早的改善疼痛、水皰等癥狀,我們在在常規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的基礎上,輔以半導體激光、耳背靜脈放血等療法確實收到了不錯的療效,止痛時間、結痂時間都較常規療法有了顯著的進步。同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率也顯著降低。復習文獻[2]半導體激光可能從以下方面發揮了作用:①通過阻滯星狀神經節,促進鎮痛物質釋放,降低神經末梢興奮性,而產生強力鎮痛作用;②加快血管的新生和神經的再生,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③通過生物調節來增強免疫功能。另外在臨床治療中我們發現除了皮損嚴重部位直接照射外在皮損區脊髓神經根部病毒寄居部位照射,效果更加顯著,同時照射時當控制好距離避免灼傷皮膚。而帶狀皰疹在中醫理論中多從濕熱論治,耳背靜脈放血則通過放血使濕熱毒邪隨血而去,恢復正常的氣血運行,進而達到止痛、修復受損表皮神經、促進及早修復的目的。
總之,半導體激光聯合耳背靜脈放血療法較常規治療在提高治愈率、縮短止痛時間、皮損結痂時間及降低后遺神經痛方面效果顯著,同時這些治療操作簡單易行,安全無明顯副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俊,郭俊龍,宋臨秋,等.半導體激光配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57例療效觀察.臨床皮膚科病雜志2006;35(11):693
[2] 劉新,張俊英,孫玉梅.半導體激光輔助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