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蠟療是一種利用加熱的蠟敷在患部,或將患部浸入蠟液中的理療方法。蠟療操作簡單,安全無痛苦及副作用,能有效緩解痙攣型腦癱的肌張力,縮短康復療程,提高康復療效,經長期的臨床應用,解決了一些靠功能訓練及其它治療無法解決的難題,病人樂于接受,是康復治療的一種好方法。
關鍵詞:蠟療 腦癱 康復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02-02
小兒腦癱不是單獨一個病癥,而是一個綜合征,現代醫學認為是兒科疾病中最常見的先天性或圍產期所發生的腦力功能障礙性綜合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氧、外傷、感染等因素導致神經細胞受損而引起的腦發育不全或發育停止。
小兒腦性癱瘓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各種原因而致的腦的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形成永存的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等病癥。它不是一個單獨的病癥,而是一個綜合征。現代醫學認為是兒科疾病中最常見的先天性或圍產期所發生的腦力功能障礙性綜合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缺氧、外傷、感染等因素導致神經細胞受損而引起的腦發育不全或發育停止。從而形成運動、語言、智力等方面的功能障礙。
1958年LITTER工作組首次提出:腦癱是一種持續存在的定性的運動功能異常,3歲以前出現,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前發生的非進行性的腦損傷引起的。
2004年,國際上對腦癱定義達成的共識:腦癱是對一組發育性的運動和姿勢異常的概括性描述,這種運動和姿勢異常導致了活動受限或殘疾,而這種異常是由于胎兒或嬰兒腦的損傷引起的運動障礙,可能伴隨著抽搐性異常或感覺、認知、社交、行為的障礙。
在2004年的腦癱定義基礎上,參照WHO-ICF并聽取各方意見后,2006年腦癱定義修正稿出臺。
2006國際版腦癱定義為:腦性癱瘓是指一組持續存在的導致活動受限的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引起的。腦性癱瘓的運動障礙常伴隨感覺、認知、交流、感知和/或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性骨骼肌問題。
小兒腦癱即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引起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而痙攣型腦癱占全部腦癱的2/3[1],病變主要在錐體束,其特點是伸張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巴氏征陽性,肢體活動受限。上肢常表現為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內收,肘、腕關節屈曲,前臂旋前后伸,手腕屈曲向尺側偏,手握拳,拇指內收;下肢大腿內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膝關節屈曲攣縮,尖足,足內、外翻,剪刀樣步態。頭向后仰,坐位兩腿伸直困難,脊柱后凸,跪時下肢呈“W”形等。對小兒腦癱的康復應該是從嬰兒期開始到成年期所有年齡段的一個連續過程,也就是從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到以后的康復治療、教育指導以及成人后涉及到的職業康復等方面的廣泛問題。對已具有高危因素的小兒來說,由于此時是腦的發育速度最快、腦的可塑性和腦的功能代償性最強的時期,所以早期干預、早期預防、追蹤觀察,使腦癱得到有效防治,是保護高危兒健康、減少殘障的關鍵。
蠟療有著悠久的歷史。《本草綱目》中曾有記載:“……用蠟二斤,于悉羅中熔,捏作一兜鍪,勢可合腦大小,搭頭致額,其病立止也。” 其蠟具有很強柔韌性、可塑性,能密貼于體表,可隨意貼敷身體的任何部位。蠟療具有較強而持久的熱滲透作用,具有松解粘連、軟化瘢痕、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的作用,能迅速打通人體經絡,是緩解肌張力的好方法。另外,蠟療的機械壓迫作用,可起到固定及矯形的作用。在臨床上矯正足內翻、足外翻、馬蹄內翻足、O型腿等都有很好效果。
1 蠟療的溫度及方法
蠟質的溫度一般控制在40度左右。蠟療時先將蠟快融化為液體,視患兒的體格及蠟療的部位估計蠟塊的大小及形狀,準備好合適大小的方盤,盤中放進少量冷水以備降溫,水上放置較方盤稍大的保鮮膜,然后將融化的蠟液倒進放有保鮮膜的方盤中,待蠟質由液體變為固體,溫度降低至40度左右時,將蠟塊包在病變部位,用棉布包裹后用繩子系好固定,保留30分鐘后解開繩子,除去蠟塊。
2 蠟療的部位
2.1 頭后仰:頸項部肌群。
2.2 肘關節屈曲:肱二頭肌。
2.3 肩關節內收:肩胛帶。
2.4 上肢內旋:旋前圓肌。
2.5 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剪刀樣步態:縫匠肌、半腱肌、半膜肌。
2.6 膝關節屈曲:腘繩肌、腘肌。
2.7 尖足:小腿三頭肌。
3 蠟療的時間及療程
每次留蠟30分鐘,每日1-2次,每周治療6天,每月為1個療程。
4 蠟療的注意事項及禁忌癥
4.1 控制蠟塊的溫度防止燙傷。
4.2 不要隨意擠壓蠟塊,保持其穩固以保證療效。
4.3 治療中或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或過敏者應停止治療。
4.4 治療結束后,應休息片刻再離開治療室,出汗多者應及時補充水分。
4.5 發熱、急性化膿性炎癥、活動性肺結核、心腎功能衰竭、腫瘤、出血傾向、皮膚病、溫熱感覺障礙及對蠟質過敏的患兒禁止應用。
5 結語
蠟療對機體的作用:主要是溫熱、機械壓迫和其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蠟療時機體承受的溫熱作用強而持久,使局部和深部組織明顯而持續升溫,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淋巴回流,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細胞更新之功能,可使局部肌肉松弛,進而減輕對神經的壓迫和刺激,從而達到降低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之目的。肌肉、韌帶、肌腱手術后粘連、瘢痕肌肉萎縮、攣縮、退變和粘連,蠟療能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物的吸收,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蠟療的機械壓迫作用可起到固定矯形之作用。蠟療加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能提高治療效果,是一種良好的輔助性物理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麗,王家勤,李旺森主編.實用小兒康復醫學.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