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肌麻痹又稱麻痹性斜視,是指在雙眼視力已經建立或充分鞏固以后,由于外傷、血管性疾病、顱內腫瘤、代謝障礙等因素致下神經元(包括神經核,神經及肌肉)損傷所引起的單獨的或多發的眼外肌運動障礙。患者自覺雙眼復視、視覺模糊,甚則眩暈、惡心、嘔吐、走路步態不穩,遮蓋一眼則癥狀消失。我們采用電針刺結合超短波治療眼肌麻痹60例,總體臨床療效中,1個療程內治愈者1例,占1.67%;2-3個療程治愈者31例,占51.67%;4-6個療程治愈者9例,占15%;6個療程以上顯效者11例,占18.33%;無效8例,占13.33%;治愈率為68.33%,顯效率為86.66%,無效率為13.33%。
關鍵詞:電針刺 超短波 眼肌麻痹 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18-01
眼肌麻痹又稱麻痹性斜視,是指在雙眼視力已經建立或充分鞏固以后,由于外傷、血管性疾病、顱內腫瘤、代謝障礙等因素致下神經元(包括神經核,神經及肌肉)損傷所引起的單獨的或多發的眼外肌運動障礙。患者自覺雙眼復視、視覺模糊,甚則眩暈、惡心、嘔吐、走路步態不穩,遮蓋一眼則癥狀消失。臨床治療以早期應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促進炎癥消退和出血水腫吸收,中、后期應用神經營養劑和血管擴張劑以助神經肌肉的功能恢復,藥物治療并追蹤觀察半年以上無好轉者采用手術治療。我院自2010年以來,采用電針刺結合超短波治療眼肌麻痹6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月我院眼科住院病人,共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齡18~30歲5例,30~50歲26例,50~70歲24例,70歲以上5例,平均年齡48.5歲,均為單眼,其中右眼28例,左眼32例,外傷所致6例,血管性及代謝性疾病所致19例,炎癥所致5例,腫瘤術后3例,不明原因所致27例,病程最短5天,最長60天,平均14天。
1.2 納入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受限;③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④代償頭位,頭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復視,雙眼視一為二,復視像檢查確定麻痹肌;⑥頭暈目眩,或有惡心嘔吐。
1.3 排除標準。確診為眼肌麻痹病人,經眼眶CT平掃、冠掃檢查證實眼眶外傷所致眼球移位的眼肌麻痹、眼外肌嵌頓及斷裂者。
1.4 治療方法。①維生素B1100mg及B12500ug1次/d肌注,復方樟柳堿2ml1次/d球旁注射,10天為1個療程,間隔2天行第二個療程;口服蘆丁40mg及肌苷0.4g 3次/d;銀杏葉注射液16ml靜點,1次/d,10天為1療程;②每天先行五官超短波局部照射治療,每次15分鐘,1次/d,患病3天內給予微熱量,后期逐漸加大至溫熱量,同時囑患者閉上雙眼;③眼周穴位電針刺,取穴:上直肌、上斜肌、提上瞼肌麻痹選陽白透魚腰;下直肌、下斜肌麻痹選承泣透四白;內直肌麻痹選攢竹;外直肌麻痹選太陽、瞳子髎;配穴加選風池、百會、合谷,0.3cm不銹鋼針灸針常規刺法,得氣后不行針,主穴加6805-Ⅱ型電針儀正極,連續波,輸出頻率100Hz,輸出電壓為3~5v,每次30分鐘,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休息2天。連續治療6個療程后評價。連續治療6個療程無效者視為無效。
1.5 療效標準。治愈:復視消失,眼位居中,眼球運動正常,代償頭位消失,同視機檢查正常;好轉:正前方及下方視野復視基本消失,眼位居中,眼球運動大致正常,代償頭位改善,同視機檢查主要視野區斜視度減小;無效:治療前后復視及斜度無明顯變化,代償頭位。
2 結果
結果表明,1療程與2-3療程和4-6療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療程和4-6療程無統計學意義,即該療法治療2-3療程和4-6療程結果無顯著差異。結果說明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大約需要20-30天的時間。
3 討論
眼肌麻痹在眼科、神經內、外科及內分泌科等均較常見,發病率為千分之二,目前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尚無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以眼肌麻痹中最多發的動眼神經麻痹為例僅有30%患者經過一定時期的治療病情好轉,治愈率僅為22%,多達48%的患者癥狀無改善。西藥主要應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藥物如腺苷維生素B12、甲基維生素B12等,活血化瘀中藥治療可能有一定療效。因此,規范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案意義重大。西醫在治療眼肌麻痹上除用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劑外,尚無其他特效藥物,在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多采用手術治療。采用本法治療本病具有治愈率高,操作簡便,治療安全,療效確切,可重復性好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