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腦卒中 錯誤認識 家庭康復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24-02
腦卒中又稱急性腦血管病,腦血管意外、中風,是一組由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腦血液循環疾病。以起病急聚,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1]。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復發率均高,致殘后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會及家庭負擔。因此,應對本病進行積極預防和早診治、早康復,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是非常重要的。腦血管意外按其病理過程分為出血性(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暫時性腦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兩類,其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運動、感覺、言語、認知、精神心理、日常生活活動、就業及休閑能力方面。
1 對康復的錯誤認識
1.1 過度保護。大多數患者家屬鑒于患者存在軀體疾病,因此對患者進行無微不至的全方位照顧,患者也因此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被照顧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恰當的過度保護不僅大大延緩了肢體功能康復的進程,甚至使康復訓練成為不可能,從而影響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
1.2 錯過了康復的最佳時機。大多數患者及家屬不了解應從何時進行功能鍛煉,不知道還應進行康復訓練,更不知道功能障礙能夠恢復的最長期限,以至于延誤了康復的最佳時機,甚至半途而廢,影響了康復的效果。
1.3 關于運動功能康復的誤區。
1.3.1 忽視肢體功能位置的擺放。大多數患者及家屬對患肢正確的功能位置不了解而任其自然,這使得患者在以后的康復過程中,患肢始終處于不良的體位,造成關節的僵硬、攣縮畸形,為日后的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
1.3.2 健側過度代償患側。大多數患者在進行日常生活能力及勞動訓練時,不自覺地過多使用健側肢體代替患側肢體的功能,使健側肢體的代償能力增加,而患肢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影響了患肢功能和整體功能的恢復。
1.3.3 不科學的訓練方法。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鍛煉就是早走路、多走路及其它的一些劇烈運動,這種認識是極為有害的。一味求速,健側代償過度,患側出現異常運動模式,只能加重患肢的負擔,減緩康復的速度。
1.4 忽視感覺功能、平衡功能的康復。多數患者只重視肌肉、關節的訓練,而忽視平衡功能的恢復,結果使肢體長期處于麻木狀態,影響了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缺少平衡的輸入,運動功能的恢復也會受到影響。
1.5 忽視心理康復。大多數家屬只注重患者日常生活照顧及功能的訓練,忽視了患者面對功能障礙帶來的日常生活困難以及漫長艱辛的康復過程而產生的焦慮或悲觀失望的心理狀態,從而使患者產生抑郁,甚至出現輕生的想法。
1.6 只重視藥物治療。大多數人認為,患病后只要堅持藥物治療就會康復。對于腦卒中伴有功能障礙者,這種想法是有害的,且功能康復需要長期的艱苦訓練。若一味重視藥物治療,忽視功能鍛煉,就得不到充分的康復,后遺癥并發癥加重,從而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1.7 患者家屬的誤區。家屬錯誤地認為,康復是醫師、治療師的任務,與己無關,這就大錯特錯。康復督導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特別重要[2]。在急性期,以臥位的關節被動活動為主,保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恢復期根據病情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產生[3],重建正常運動模式,增強肌力,并督促他們重點訓練。
2 家庭康復
2.1 心理康復。腦卒中及后遺癥合并癥的康復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路程,需要有恒心和毅力,因此,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尤為重要。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家屬與護理人員要多關心患者,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進行疏導,給予鼓勵和安慰,并經常參加交流康復體會的座談會,使他們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關于康復的時間。最佳的康復時間應在病情穩定后48小時開始,部分康復項目,如良肢位擺放、關節按摩甚至應該從急診室就開始;一般發病后3個月內康復的速度最快,之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康復的速度變慢,但并沒有停止。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慢性期腦卒中患者一樣可以得到康復。
2.3 運動功能康復。
2.3.1 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簡稱“良肢位擺放”[4],這是很重要的康復環節。上肢應保持伸展位,輕度外旋外展位,手指關節也應保持伸直,腕關節處于背屈位,以利于靜脈回流,臥位:仰臥時該側肩胛下和上肢下墊枕,手掌心向上,健側臥時該上肢下墊枕,手掌心向下;患側臥時手掌心向上;患肢下墊一軟枕保持上肢抬高位(稍高于心臟高度,以利于血液回流),坐位時將患肢放在床前桌子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髖前挺,髖關節稍內收并稍內旋,患側股部外下側加墊以防髖關節外旋,腘窩加墊保持膝關節微屈,踝關節保持在中立位,足尖向上,保持髖、膝、足、腕關節的屈曲位,這樣就可以避免腦卒中患者中出現的上肢無法伸直,下肢不能屈曲的后遺癥。嚴禁半臥位和交膝坐位,否則可使患側肌張力增高。
2.3.2 科學的訓練方法。患肢的功能訓練應從最基礎的功能練起,循序漸進,如行走功能康復訓練應遵循坐位平衡→站位平衡→輔助行走→獨立行走→復雜環境下行走等訓練階段。每一階段都不應急于求成,切忌造成異常行走模式,多次反饋從而習慣化、固定化,如下肢不能彎曲而拖著腿走路,從而影響患者行走功能的進一步康復程度。
2.4 重視感覺功能平衡功能的康復。可以采取經常拍打、揉、捏、撫摸麻木肢體以及針灸等方法,刺激其恢復靈敏性,以達到康復的目的。
2.5 教育患者重視康復訓練。應向患者說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其能自覺地堅持康復訓練,家屬應了解及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技巧和動作要求,對患者在康復中的進步予以鼓勵,起到監督和糾正不良姿勢的作用,共同為患者重返社會出力。總之,錯誤認識一定要糾正,早期、合理的康復治療及功能性鍛煉有助于改善腦卒中的諸多不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發揮患者的最高潛能,使其能重返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龔劍秋.不當康復對偏癱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78
[2] 周維金,黃永禧,王茂斌.康復專業人員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136
[3] 于兌生,惲曉平.運動療法與作業療法[J].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69
[4] 倪朝民.腦血管病的臨床康復,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