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執業藥師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藥學指導和藥物依從性教育的臨床價值。
方法:對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間1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藥學指導和藥物依從性教育(觀察組),并與同期1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對照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結果:觀察組12例患者未發生住院及死亡病例,對照組有5例病情加重,住院治療;1例病情突發性進展,轉上級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結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合理藥學指導和依從性教育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作用。明顯減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使患者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 藥學指導 藥物依從性 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2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終末階段的臨床表現,其癥狀的反復發作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住院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因此,加強患者的藥學指導和藥物依從性教育為改善患者預后將成為一重要課題。筆者在多年的臨床藥學服務中也積極實踐,獲得一些成功的臨床經驗,現把有關藥學指導和藥物依從性教育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情況作一探討分析,旨在于與同道一起交流學習,不斷為該類患者的治療積累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2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為我院內科門診診治的患者,男性19例,女性6例。有5年以上的吸煙史16例,2年以上從事粉塵職業史1例。符合慢阻肺疾病診斷的21例。支氣管哮喘2例。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病史在5-10年之間。
1.2 藥物依從性教育方法。①強化宣教力度:Haynes于1979年將依從性定義為人們遵從醫囑或治療建議的程度。該定義認為,患者最起碼應該遵守醫生的指令,包括遵守醫療約定、采納健康促進行為的忠告[2]。個別老病號有“倚老賣老、久病成醫”的現象,會擅自修改治療方案。如減少用藥的數量、調整用藥的時間等。因此,醫護藥劑人員應與患者反復說明遵醫矚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軌,藥物治療的目的和意義。并告知患者不遵守醫囑服藥可導致心力衰竭加重的后果。②加強心理護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病程長,藥物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繁瑣等,均有給患者造成心理上厭倦情緒。因此,我們藥學人員應積極配合醫護及患者的家屬,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與患者多溝通,通過對藥物及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使患者增加治療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應選出家庭服藥治療監護人,監護人應充分理解醫囑的內容、意義。把監督患者服藥當著生活中第一要務,可以建立一家庭臺賬,記錄醫護藥劑人員的聯系方式、患者服藥的情況、藥物的不良反應、醫師的處理意見等。爭取醫護和家屬從思想上、行為上保持一致,互相配合,讓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長期用藥的管理中來。
1.3 常用藥物的觀察與指導方法。①利尿劑的用藥觀察,把握利尿劑用藥時辰,一般選擇白天,減少患者夜間如廁繁瑣影響睡眠。除記錄患者的初期體重外,還應加強對尿量的監測,每日尿量不超過500ml,說明利尿無效,應積極尋找原因。尿量在2000ml以上,體重減輕,說明利尿效果良好。利尿后注意適當補鉀,并注意補鉀藥物的量及不良反應。②洋地黃用藥的觀察,主要是嚴格掌握藥物的用量、適應癥、給藥時間,監測患者用藥后消化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心率與心律、視覺改變,關注洋地黃中毒的容易誘發人群。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藥,并判斷是否需要采取對癥治療。③擴血管及β受體阻滯劑的藥物觀察,兩種藥物用藥前均應詳細掌握病情、藥物的性能、治療的適應癥、給藥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及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等,并注意藥物的個體差異性,初次滴注時應放慢滴速,減少不良反應。β受體阻滯劑在逐漸增加用藥量時應密切觀察,一旦增加到靶劑量時,可長期使用該劑量治療[3,4]。④出院用藥指導,患者病情穩定出院后,應通過書面或口頭向患者及其家屬交代清楚,藥物的治療方式方法,注意保持聯系等。醫生也應定期隨訪。
2 結果
觀察組12例患者未發生住院及死亡病例,對照組有5例病情加重,住院治療;1例病情突發性進展,轉上級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為病程長、用藥歷史悠久,緩解期以家庭用藥控制為主要治療方式。在這個治療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藥學指導、藥物依從性和患者的心理護理問題。“久病成醫”或久病抑郁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果說久病能成為“良醫”則倒是一種好事情,但這種“良醫”都是對自己的病情及用藥治療一知半解。甚至有心存僥幸或老氣橫秋的患者,隨意更改醫囑,“沒事,我的病情自己心中有數”。這些都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治療行為。因此,對這些慢性心力衰竭的老患者,我們藥師人員一定要抓住患者在藥房窗口取藥的3-5分鐘內,向患者進行藥學指導和依從性教育。與患者及其家屬要保持信息對稱,對患者的用藥情況能做到了如指掌。
我們從本研究的結果中也不難看出其中利害關系,觀察組因為藥學指導到位和依從性良好,沒有發生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這無疑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而對照組有5例病情加重,住院治療;1例病情突發性進展,轉上級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因此,我們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合理藥學指導和依從性教育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作用。明顯減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使患者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俊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藥指導和依從性教育[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4):406-407
[2] 楊旭,王海波,關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藥指導[J].吉林醫學,2008,29(24):2350
[3] 沈愛宗,陳飛虎,張善堂,等.美國慢性疾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研究[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4,21(4):155-159
[4] 孫淑梅,張雪娟,陳清啟.β受體阻滯劑的臨床應用進展[J],山東醫藥,2008,8(2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