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無陪病房醫院感染的預防途徑及方法。
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兒無陪病房的680例新生兒病例的臨床資料,對院內發生感染的比率、感染部位、致病菌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探究及分析。
結果:本組患兒發生醫院感染例數為26例(占3.8%),經過生物學檢測得知,產生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腸埃希氏桿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菌種。
結論:注重加強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意識,增強患兒自身的免疫力,注意病房中空氣的流通性,減少陪侍及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并按照相關的規定科學、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從而為患兒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醫院交叉感染,最終降低了患兒出現醫院感染的概率。
關鍵詞:新生兒 無陪病房 醫院感染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43-02
對于新生兒而言,其免疫功能極為低下,其抵抗能力非常之弱,尤其是由于生病而入住醫院的患者,如果侵襲性治療與處置操作等不恰當,那么就非常容易導致患兒出現醫院感染的情況的發生,這就更進一步地加重了患兒的病情,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如何做好醫院感染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收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兒科無陪病房的680例新生兒病例的臨床資料,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對于醫院感染的控制具有促進作用。現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采用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將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兒科無陪病房的680例新生兒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兒為400例,女性患兒為280例;年齡為3d~27d,平均年齡為(18.8±1.2)d。本組患兒住院診斷主要為新生兒肺炎、窒息以及腹瀉、黃疸等疾病,在這組患兒中有26例患兒發生醫院感染,占3.8%。在本組感染的患兒中,男性患兒為15例,女性患兒為11例,沒有發生二次感染。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收集2008.12-2011.12入住我院兒科無陪病房的680例新生兒病例的臨床資料,對院內發生感染的比率、感染部位、致病菌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探究及分析。
1.2.2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所出現的一切數據均由EXCEL以及SPSS16.0兩種軟件加以統計、處理及分析,均值全部以“X±S”的形式加以表示。
2 結果
經過上述方法的應用,得出了如下的結果:本組患兒發生醫院感染例數為18例(占2.6%),經過生物學檢測得知,產生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腸埃希氏桿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菌種。具體見下表1所示:
由上表1所示可以得知,感染部位為胃腸道的例數最多,超過了感染人數的3成。因此,在實際的醫院感染檢查時,應注重對患者的胃腸道進行仔細地檢查。
3 結論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醫院感染問題在醫學領域已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醫院分級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新生兒病房是醫院感染的重點監測部門之一,醫務工作者的感染控制意識及實際操作過程直接關系到患兒的醫療質量,嚴格落實醫院感染的各項預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對此,應該注重加強對醫院感染的控制與管理,具體措施為:管理方面的預防:①洗手:接觸患兒前后用流動水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液進行手消毒,按6步洗手法執行。②本科工作人員入室須更換本科室的工作衣、鞋,外來會診人員及特殊人員入科室時穿一次性隔離衣,更換專用鞋。③患兒的安置:嚴格按照收治患兒的原則安置患兒,將感染與非感染性疾病、新入院與恢復期的患兒分室放置,對非感染性疾病患兒如早產兒、腦病等患兒采取集中保護性隔離,對有傳染性疾病的患兒嚴格隔離,其使用的器具、衣物等嚴格消毒滅菌處理,患兒出院后做好床單位的終末消毒。④加強患兒口腔、皮膚、粘膜、臍帶、臀部等部位的護理,防止局部感染。⑤房間內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科室內各病室輪流進行空氣消毒。⑥合理地使用有效抗生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患兒發生醫院感染例數為18例(占2.6%),經過生物學檢測得知,產生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腸埃希氏桿菌以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菌種。而且,感染部位為胃腸道的例數最多,超過了感染人數的3成。因此,在實際的醫院感染檢查時,應注重對患者的胃腸道進行仔細地檢查。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注重加強提高醫院感染控制意識,增強患兒自身的免疫力,注意病房中空氣的流通性,減少陪侍及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并按照相關的規定科學、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從而為患兒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醫院交叉性感染,最終降低了醫院患兒出現醫院感染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閆晨燕.新生兒醫院感染探討與分析[J].長治醫學院學報,2004,18(1):48-49
[2] 李繼平.護理管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