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醫療衛生問題是當今全球范圍內最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之一,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被醫療衛生費用的快速增長和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不足等問題所困擾,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已成為我國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和難點問題。黨中央高度重視衛生事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全面、系統地提出了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筆者以為,要建立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為目標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必須充分發揮醫療結構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衛生保健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47-02
1 建立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必須充分認識醫療機構的重要作用
醫療機構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衛生保健服務中不可或缺的衛生資源,在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方面能夠為全體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構建新型城市衛生服務為體系為內容,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及內涵建設項目為重點,以完善服務功能和提高服務能力為核心,使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得到明顯提高。一堅持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強化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責任;二堅持轉變職能,完善內涵建設,醫學創新運行機制,提高效能,穩步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努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健康促進,努力滿足居民日益增長健康需求;四堅持政府引導,部門協作,多種所有制成分醫療機構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五堅持以區域衛生規劃為指導,以充分利用現有衛生資源為主體,政府投入與資源調整相結合的原則;六堅持面向社區人群和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
2 衛生保健主要工作
2.1 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的居民健康檔案,配備必要的基本設備充實“六位一體”服務功能,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專業技術、社區適宜技術和管理技能的培訓,積極推廣中醫藥服務,開展慢病防治、殘疾人康復、健康教育等促進活動,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
2.2 轉變觀念,更新服務模式,主動開展上門服務、延伸服務、連續服務和臨終關懷服務,實施好社區衛生服務的優惠政策,具體落實開展愛心服務,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經濟、優質、廉價的社區衛生服務。
2.3 創新運行機制,建立社區衛生服務長效機制,深入社區、深入家庭,這次社區工作計劃中要重點關注老年人、婦女、孕產婦、兒童、殘疾人,提高慢病管理質量,開展好一年一次的健康體檢。做好社區醫療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全面落實公衛人員下沉,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院、疾病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和職責分工,加強工作銜接和資源共享,積極開展幫扶指導和雙向交流,方便群眾就近就醫,確保醫療安全。
2.4 加強人事管理和人才培養,落實全科醫生、全科護士崗位培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嚴格執行名額培訓計劃,安排好各培訓人員,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進一步規范醫療行為,積極探索可行的工資分配方案,建立社區醫生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實行崗位責任、目標管理和量化考核,其考核結果與個人獎懲掛鉤,充分調動社區醫生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效率優先、多勞多得、獎勤罰懶。
2.5 加強監督和業務指導,推行藥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規范、壓縮藥品流通環節,降低藥品成本,選擇與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為主的基本醫療藥物,使居民享受社區基本的廉價服務,醫療設備嚴格實行政府采購。
2.6 繼續加強社區衛生的宣傳力度和與部門的協作,提高社區居民的知曉率;加強信息報送,實行微機網絡化管理,搭建社區信息平臺,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接、信息共享的良好網絡化,為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確保社區衛生工作的全面落實。
2.7 促成與上級醫院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對社區中重癥病人,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通過綠色生命通道,不通過門診掛號和接診直接護送如病房;恢復期患者及時轉入社區康復,定期到中心進行器械訓練,并在社區服務人員的指導下,由其家庭成員掌握保健,護理,康復,按摩等一些簡單實用的技能,使患者在家中也能開展康復活動。
2.8 推進人性化服務。該中心堅持以居民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對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進行了健康狀況動態檢測和管理,并針對特殊群體的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務。
3 衛生保健的重要性
在衛生領域中,衛生保健需要一直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無論從國際上看還是國內,只有在近些年來,衛生保健需要的重要性和意義才越來越真正為衛生政策擬定者和衛生管理者所認識,越來越在衛生計劃的制定和衛生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傳統上看,衛生保健需要的測量多采用流行病學的方法,通過疾病普查和篩查的方式,由專業人員運用實驗室檢測技術和手段,根據某些疾病發病率、死亡率的指標來判斷。這種方式所反映的需要通常是一種專業上確定的衛生保健需要。近年來,在國際上廣泛采用的衛生服務訪視調查為衛生保健需要的測量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衛生訪視調查通過對一個地區有代表性樣本人群的選擇,采用統一設計的調查表,由專業人員對調查對象詢問的方式,收集一定期間內人群患病率、失能率及其影響程度、對自我健康的評價及其擔憂等信息,以反映人群的衛生保健需要。同時,還可以通過詢問調查對象的衛生服務利用的狀況,收集人群衛生服務需求的信息。現代衛生計劃理論的發展已向我們揭示,一個好的衛生計劃應該首先立足于了解人群的衛生保健需要,進而根據這些需要規劃和配置衛生資源,組織衛生服務的提供,以更有效、經濟的方式滿足人群的衛生保健需要,最終實現保障和促進人群健康水平的宗旨。
衛生保健對人的心理衛生保健也有更首要的意義,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漸漸衰老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學和形態學方面的退行性變化,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日益下降,這是一個更加需要用功維持心身平衡的時期。衛生保健是隨著社會的轉變,對老人的思想、行徑、生活等都會產生濃烈的影響,需要在觀念上更新。
參考文獻
[1] 孫波,朱永寶,朱海峰.社區衛生保健[A].山東省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2] 沈凡想,吳曉妍.提高健康意識.改善生存環境[N].江陰日報,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