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重點科室、重要環節醫院感染的控制。產房是醫院感染的高危科室,落實產房的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有利于保障產婦和新生兒健康,降低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確保產房的醫療安全。以下分別從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醫院感染教育與培訓,嚴格產房醫院感染管理及醫療操作中管理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產房 醫院感染 管理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51-01
1 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崗位職責
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隔離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相關法規,建立健全與產房醫院感染管理有關的規章制度:清潔衛生制度、消毒滅菌制度、隔離制度、感染管理報告制度、監測制度、入室參觀制度等。成立產房醫院感染管理質控小組,明確小組成員職責,將感控措施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2 增強感控知識培訓
對新上崗人員在進行上崗前培訓將醫院感染管理作為崗前培訓的重點內容之一,時間不少于3學時;在職醫務人員每年接受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時間不少于4學時。內容包括: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手衛生規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醫院感染診斷監測規范、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消毒藥械正確使用和標準預防等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規章制度。科室內部每月學習醫院感染管理的相關文件、講義,從而不斷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的防范意識,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3 注重產房環境建設與管理
產房周圍環境安靜、清潔。室內墻壁、地面、天花板無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潔與清毒,洗手水龍頭為感應龍頭。嚴格劃分醫療區和輔助區,醫療區包括分娩室、待產室、治療室。輔助區包括無菌物品存放間、洗手間、辦公室、產婦接收區、污物間、衛生間。保持空氣清新,每日通風≥2次,每次≥30min。控制分娩室人員進出,以減少交叉感染機會。嚴格執行消毒清潔工作流程,每臺次分娩后采用清潔劑或消毒劑濕式清潔地面、產床及周圍的物體表面,接送產婦的必平車須保持清潔。
4 加強重要環節管理
4.1 醫療操作管理。醫護人員各項操作,易造成產婦及新生兒的醫院交叉感染,因此應加強醫護人員的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管理。首先對患有皮疹、腹瀉、呼吸道綜合征及傳染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員應暫時離崗或調崗。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接生或助產前按照手術人員要求進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和帽子、穿無菌手術衣、戴無菌手套。診療過程中執行標準預防,有體液暴露危險時應戴防護面罩、穿防水圍裙和防護鞋。非本室人員未經許可不得人內,凡需進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員入室前必須穿室內的專用衣、鞋,戴圓頂帽并做好手衛生。
4.2 醫療器械的消毒滅菌管理。按照《消毒技術規范》要求,做到:①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須達到滅菌水平;②接觸皮膚黏膜的醫療器械、器具必須達到消毒水平;③各種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創操作的醫療器械必須一用一滅菌;④消毒藥械、一次性醫療器械和器具應符合衛生部有關規定。所有復用的醫療器械應徹底清潔,不殘留血跡、污垢,消毒、滅菌符合規范要求。無菌物品標識明確,無過期使用。
4.3 隔離產房的管理。對有潛在傳染性疾病的產婦應隔離待產、隔離分娩。室內物品固定,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盡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操作中醫護人員按照標準預防原則采取相應隔離措施,實施個人防護,分娩結束后產房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和胎盤必須放入雙層黃色塑料袋內密閉運送按感染性醫療廢物處理。
5 監測、監督、嚴把各項質量關
一是嚴把消毒質量關,嚴格執行產房消毒隔離制度,對無菌物品做到班班檢查,發現已到期或疑有污染的物品及時更換消毒;消毒液濃度監測應做到配制后監測以及使用中每日濃度監測,并有記錄和簽名;一次性醫療用品一用一換,使用前認真查看效期堅決杜絕不合格產品。二把環境衛生學的監測關,每個月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產房物體表面、空氣、無菌物品、各種化學消毒劑、醫務人員的手等進行抽樣檢測,當懷疑與醫院環境衛生學因素有關時,隨時及時進行監測。對監測不合格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原因分析、整改,并將整改措施上報到醫院感染管理科。三是自我質量監控關,護士長與科內監控成員,依據院感管理質量考評標準,每月進行1次自查考評,并將檢查和考評結果記錄在院感管理工作手冊中,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感控意識,自覺地將預防醫院感染措施落實到醫療工作中,使醫療護理質量水平得到持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