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供應室 職業危險 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52-02
供應室是為臨床提供消毒滅菌服務和集中處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醫療用品的部門,屬于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關鍵部位。因此供應室工作人員需要嚴格有效的自我防護,掌握相關的防護措施,盡量避免有害因素對自身的損害,維護身心健康。
1 職業危險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1.1.1 高溫與噪音。供應室工作人員在進行高壓滅菌、干熱滅菌、煮沸及蒸餾水制作過程中時如果不小心,就可能被蒸汽燙傷、燒傷及爆炸等。此外,高壓蒸汽滅菌鍋屬于高溫作業,長期接觸消毒鍋運轉時產生的高熱與噪音,使人感到頭昏、心慌、煩躁、聽力下降、疲倦。
1.1.2 利器損傷。利器傷是供應室工作中最常見的職業損傷,幾乎所有供應室工作人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器傷史。供應室工作人員接觸被體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機會多,在接觸各類穿刺針、銳利器械、剪刀等,如操作不當,就可能被刺傷,造成感染[1]。
1.1.3 紫外線損傷。供應室一般采用紫外線作為環境消毒。直接接觸過量的紫外線對機體,特別是對眼睛的傷害很大,可引起角膜炎,照射皮膚可導致色素沉著甚至產生紅斑,刺激呼吸道可引起喉頭水腫。
1.1.4 手衛生。供應室工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各類患者的體液及污染物品的接觸,都可能使手部皮膚的細菌的種類和數量增加,操作后手的每一部分均可檢查病原菌[2]。
1.1.5 粉塵微粒。回收室各種污染物品、包布、巾類、翻動、造成粉塵飛揚,沖洗時形成氣霧膠顆粒,這些均可使病原菌散播在空氣中,處置不當,可引起多種感染。
1.2 化學性因素。供應室在進行消毒滅菌過程中,需使用多種化學性液體、氣體、如果使用不慎,輕者引起接觸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引起中毒或致癌。
1.3 生物性因素。即經血液傳播性疾病的感染機會。由于回收的器械物品往往帶有血液、體液和其他污物,其中還經常帶有一些針頭、刀片等銳利器械,供應室工作人員在對回收物品進行拆包、清點、拆卸、投放和擦洗時,易被銳利器械刺傷,因此醫務人員存在因針刺損傷或接觸污染的血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傳播性疾病的危險[3]。
1.4 心理因素。供應室工作人員因各方面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易造成心理壓抑,甚至產生心理疾病,這也是一種職業損傷。另外,部分供應室工作人員自我防護意識薄弱,對職業損害認識不足,工作中容易受到職業損傷。
2 防護措施
2.1 物理性因素防護。
2.1.1 高壓蒸汽滅菌工作人員需持證上崗,使用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程序,定期維修,保證各個閥門、排氣管道的良好狀態。滅菌前,要先檢查機器的性能,檢查水、電、汽情況掌握正確的操作程序,防止滅菌器發生故障或操作不當而引起爆炸及操作人員灼燙傷的事故;滅菌程序結束后開啟鍋門時人應站在門后或門旁,以防鍋內涌出的熱氣燙傷;卸載物品時穿長袖工作服,戴隔熱的棉紗手套,防止燙傷、劃傷。
2.1.2 供應室的噪聲來源于多種機器的使用,為將噪聲降至最低,應做到各種機器的保養與維修,經常添加潤滑油,可在各類設備前安裝隔音板,同時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與言行,搬動器械時小心輕放,避免撞擊出聲。
2.1.3 預防利器損傷,操作時動作要輕,用持物鉗拆卸各類銳器時,避免與銳器直接接觸,絕對不要徒手處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膚黏膜的保護,盡可能減少職業暴露的概率。醫療廢棄物分類放入標準的利器盒中,按規定處理[4]。將銳器傷的處理流程貼在醒目的地方,讓工作人員樹立防范意識,主動做好個人防護。
2.1.4 紫外線照射消毒時,要防止對人體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對眼鏡的保護,更換燈管或測試強度時要戴墨鏡,開關應安裝在室外,消毒后通風換氣30min后方可入內[5]。
2.1.5 重視洗手,洗手是預防感染傳播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以達到從手表面去除細菌的目的,操作后應用抗菌皂液流動水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搓擦2min。
2.1.6 空氣微粒污染的防護,為減少棉絮的撒落,所有包布、敷料的準備及包裝盡量在隔離、密封良好的場所進行;操作中除須戴8~12層紗布口罩外,各區域每日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有條件時可安裝空氣凈化裝置,加強紫外線消毒管理,保持燈管表面清潔,定期監測強度;每周末用0.5%過氧乙酸封閉熏蒸一次,可使空氣中的細菌密度降低[6]。
2.2 化學消毒劑的防護。首先要求掌握常用化學毒劑的性質,配制方法,毒性及注意事項,配制和使用化學消毒劑時,應戴口罩,乳膠手套,必要時戴防護鏡,配置時要注意方法正確;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隨時蓋上蓋子,以免損傷眼睛和鼻腔黏膜;清洗人員必須戴厚的橡膠手套,戴面罩,穿防水衣服或穿圍裙和袖套,頭套完全遮蓋頭發,在專門的清洗槽清洗,清洗時應避免水的潑濺和氣熔膠的形成。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護。回收清洗污染物品時一定要穿好防護用品,堅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煩和僥幸心理,把好接觸途徑的關,視所有回收物品皆須按傳染性物品處理。高壓沖洗時要用鉗子或手固定好接口處,水壓不可過大,以免引起穿刺針飛濺而刺傷。所有用過的針、刀片等銳利器械應使用血管鉗取下,不能隨便棄置,須放在指定的防水耐刺加蓋的硬質容器內,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理,及時更換清理,不要移走容器上的蓋,不要擠壓容器以免刺傷,清理垃圾時不可用手擠壓垃圾袋。
2.4 心理因素的防護,不斷加強安全教育,定期培訓各項消毒隔離的相關知識與防護技術、各項規章制度的學習,提高工作人員的專科理論和技術水平,正確認識供應室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自尊自愛、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3 小結
通過宣教提高供應室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的意識,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護措施是減少職業危害、確保醫務人員心身健康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葉秋萍.加強醫院中心供應室的職業安全防護[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2):186-187
[2] 鐘秀珍,程棣研.現代醫院感染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1
[3]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