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分析社會因素剖宮產現象,探討社會因素剖宮產率較高的原因,提出降低社會因素剖宮產的方法。
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一個農村鄉鎮社會因素剖宮產416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社會因素 剖宮產 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472-02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鎮是一個農村鄉鎮,轄區醫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宮產總數678例,社會因素剖宮產416例,社會因素剖宮產率占61.36%。本文試圖通過對社會因素剖宮產416例分析,探尋社會因素使剖宮產率升高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降低社會因素剖宮產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馬塘鎮轄區醫院住院的社會因素指征剖宮產者。
1.2 研究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馬塘鎮轄區醫院住院分娩的孕婦,無剖宮產指征,而本人及家屬要求剖宮產者,術前與家屬談話簽字,以社會因素作為指征行剖宮產。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社會因素剖宮產416例。剖宮產者年齡為21-38歲,平均24.5歲。孕周37-42+2周,平均39+3周。初產婦353例,經產婦63例,初產婦占84.86%。文化程度:高中88例,大專以上89例,初中以下239例占57.45%。職業:工人302人,農民47人,待業25例,干部42例,工人與農民占83.89%。
2.2 剖宮產指征。以社會因素作為指征行剖宮產416例,其中術中發現潛在產科因素86例:臍帶繞頸31例,胎兒宮內窘迫8例,羊水過少5例,新生兒重度窒息2例,輕度窒息11例,頭盆不稱3例,巨大兒26例。
3 討論
3.1 社會因素剖宮產率上升的原因。
3.1.1 本文416例社會因素剖宮者均為足月妊娠,大部分為初產婦,且為文化程度低的工人與農民,他們片面認為剖宮產安全痛苦少,不改變體形及宮頸陰道,對剖宮產危險性的認識不足。
3.1.2 在社會因素剖宮者中,有83例術前未發現異常,而在術中才發現臍帶繞頸、胎兒宮內窘迫、巨大兒、羊水過少等情況,這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不少人據此認為,剖宮產比陰道分娩安全,從而增加了社會因素剖宮產率。
3.1.3 為了滿足優生優育的愿望,部分產婦及家屬不愿意讓胎兒有絲毫圍生期缺氧及產傷的風險,醫生害怕承擔醫療風險也不愿勸孕婦試產,剖宮產指征掌握不嚴[1]。
3.2 降低社會因素剖宮產率的措施。
3.2.1 加強醫院管理。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醫德教育,完善三級查房制度,嚴格手術指征,資深醫師把好質量關。
3.2.2 醫務人員的責任心要進一步加強。針對孕婦對分娩陣痛的恐懼和對剖宮產的迷信,醫務人員要耐心解釋,講解自然分娩的生理過程,讓其了解陰道分娩的諸多優點和剖宮產手術的危險性,幫助孕婦增強自然分娩的信心。特別是助產醫師床頭宣講,針對個體鼓勵產婦順產是較為行之有效的舉措。
3.2.3 加強業務學習,提高醫療技能。強化產科醫師陰道難產的助產技術培訓,建設一支思想先進、醫德高尚、技術過硬的婦產科技術隊伍。
3.2.4 重視陪產及無痛或鎮痛分娩[2]。一部分孕婦對分娩陣痛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與認知理解,甚至出現恐懼感,導致不愿試產。故此時產科醫務人員更新服務觀點,提高產科整體質量,積極開展導樂陪伴分娩及鎮痛分娩,以孕產婦及胎嬰兒為主體,實施人性化服務,合理使用產科技術,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不失為適當降低剖宮產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3.2.5 加強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教育。對孕婦加強管理,定期產檢,做好分娩宣教,同時認真做好心理和營養評估。指導孕婦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膳食,通過加強對孕產婦的保健以及均衡營養,降低巨大兒和難產的發生率,促進自然分娩。利用醫療機構和社區的健康教育宣傳欄,向社會大眾進行關于分娩方式的科普教育,使老百姓能夠科學地看待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呼吁破除迷信思想,杜絕人為選擇出生日期。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降低剖宮產率。
參考文獻
[1] 余曉娟.要求剖宮產孕婦123例原因及分娩結局分析.中國鄉村醫藥,2008,15(5):29
[2] 韓小英,于榮,劉維靖.臨產后剖宮產率及適應癥變化對總剖宮產率影響的分析.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1):17